2024年07月27日
第02版:02

研学不应止于“到此一游”

今年暑假,研学活动再次火起来,不少家长“一掷千金”为孩子报名。前不久,“月入1万元不够孩子研学7天”的话题冲上热搜,“天价研学”现象也随之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研学价格为何居高不下

今年暑假刚开始,北京市海淀区一年级学生陈一一就和妈妈踏上了前往小兴安岭的自然研学之旅。“研学时间是6天5晚,价格将近7000元一人,还不包括北京往返当地的机票费用。与普通的跟团游相比,价格至少贵了50%以上。”陈一一的妈妈刘女士告诉记者,“虽然价格有点高,但看中的是组织机构的教育背景,比较过后还是给孩子报了名。七月初的名额,早在五六月份就抢完了。”

李旭光进入研学行业两年多,目前是一家研学机构的负责人。他表示,价格设置主要基于成本考量。“有些研学产品提供的服务定位比较高,如住宿酒店、出行用车、研学讲师等比较优质,收费就高。”李旭光解释,“另外,这两年研学赛道异常拥挤。在学生集中出行的寒暑假会发生资源挤兑,旅行社等服务供应商收费也会相应变高,这些导致整体成本增加。”

面对高价研学活动,许多家长的态度值得玩味:一边抱怨价格高涨,一边仍积极为孩子报名。这是为什么?

来自浙江省温州市的梁女士向记者透露:“我们家孩子班里有一大半同学都参加了暑期研学。自己家孩子要是不去,怕他在同学中没面子。所以当孩子提出要报名参加将近5000元的暑期研学营时,虽然我们觉得贵,但咬咬牙还是给孩子报上了。”

价格越高,体验越好吗

面对五花八门的研学产品,许多家长抱着“一分价钱一分货”的心理,为孩子选择高价暑期研学活动。

来自广东省广州市的三年级学生西西,去年在妈妈的陪同下,参加了一个6天5晚的北京暑期研学团,两个人花费将近15000元。“研学团一共22个孩子,配备了4名研学导师和1名地接导游,看上去挺专业。”然而,西西妈妈对这趟高价研学并不满意,“所谓研学导师,都是刚毕业不久或没毕业的大学生,带团经验和讲解能力不足。大部分景点还是让孩子自己逛,也没有配蓝牙耳机,老师的讲解根本听不见。最后,研学导师给孩子们发几张纸写个感想就算研学成果了。”

来自浙江省绍兴市的徐女士告诉记者,今年暑假,自己在朋友的推荐下,花费7000多元为孩子报了一个西北文化研学营。“朋友的孩子去年参加过,说体验很棒,我就给孩子也报了。但孩子回来说,自己对历史文化不太感兴趣,大部分时间是在刷手机。”徐女士说,“选择研学项目,一定不能只看价格或者只听别人推荐,必须结合孩子的兴趣,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

“事实上,研学活动是否优质,价格并不是决定因素。评价研学活动质量,应该回归到它的本质。研学的重点应该是引导孩子进行研究和学习,而旅游不过是研学的一种载体。”北京市顺义区家庭教育特聘专家朱煦认为,“研究并不一定要高深,日常的观察、发现、思考、体验、实验、归纳等,都是研究的过程;学习的场景就更丰富了,博物馆、田野、工厂、市场等各类生活生产场景都可以成为教室。重要的是生动活泼,有鲜活的气息。无论是上万元的高端研学营,还是千百元的平价研学项目,只要能满足孩子在实践中研究学习的需求,都是优质的研学。”

让更多孩子享受平价且优质的研学

金科是吉林省长春市一名高二的学生。近期,他所在的学校组织了一次目的地在农村的研学活动,费用只有400多元。

听了孩子研学后的反馈,金科妈妈感慨:“这次研学,孩子的体验很好。虽然活动时间有限,但他能亲手触摸到大地,感受到农作物的生长,这样的经历远比书本上的知识来得更加真实和深刻。”

让孩子参加平价研学真的那么难?记者查看各大旅游平台发现,大部分本地一日游研学的价格仅为几百元,其类型涵盖了历史人文、博物馆研学、户外活动、自然探索等各方面。

对许多家长来说,如何在众多平价研学产品中,选择优质且适合孩子的项目,是一个难题。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家长和孩子在参加研学时,不必跟风报名,而应该对研学有一些自己的选择、规划和准备。比如说报什么类型的研学,应该充分参考孩子平时的兴趣爱好和知识背景,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又比如,对于有意向的研学产品,家长可以对研学机构的资质和口碑做一些调研,确保研学活动的质量。此外,如果已经确定了研学活动,家长和孩子还可以提前搜集一些和研学主题相关的资料,作为研学活动中知识学习的补充。只有家长和孩子有规划、有准备,研学活动才能发挥它最大的效果。”

“对于天价研学的乱象,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研学游市场的监管,规范市场秩序,防止价格虚高和欺诈行为。同时,应鼓励相关机构根据不同家庭的经济能力,提供不同档次的研学产品和定价方案。”朱煦表示,“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家长和孩子要改变对研学的功利短视认识,不要寄希望于通过一次研学活动深刻改变孩子。理性看待研学活动,有助于选择出更适合孩子的研学产品,有助于在研学中有所收获。”

据《光明日报》

2024-07-27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35387.html 1 研学不应止于“到此一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