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王昱鑫 方秋晨
盛夏,在吴桥县沟店铺乡未奇粮棉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地头上,玉米已长到了一人多高,将田地围了个密不透风。
可随合作社负责人樊风霞走进地里,记者看到了另一番场景——这块玉米田,被分成了多条玉米种植带。每两条玉米种植带间,都夹着一片长势旺盛的大豆种植带。
“这是我们今年首次试验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一共种了200亩地。这种新型种植模式,结合了间作模式和机械化作业的优势,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还能增加作物产量。”樊风霞介绍道。
樊风霞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农业带头人,2003年嫁到吴桥县沟店铺乡东丁村后,就和丈夫种植自家的20亩地。别看她只有初中学历,可种地喜欢尝试新品种、新技术,她家地里的粮食产量也总比别家高。2013年,樊风霞成立未奇粮棉种植专业合作社,规模化流转土地种田后,更有条件尝试新技术了。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主要靠合理设置行距和株距,让高位作物玉米和低位作物大豆在一块田地和谐共生,达到种植一季、增产增收的效果。”樊风霞说。
探索这种新型种植模式,樊风霞为自己定下了“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目标。为此,在玉米种植带里,今年她特意采用以前没试过的宽窄行种植模式。
“一条玉米种植带宽2.8米,分为多条宽窄不一的小种植带。再通过宽窄行交替种植,增加田间的通风透光性。”樊风霞说,这样一来,还能增加玉米的种植密度,每亩地可种玉米7000株。
配合着宽窄行种植模式,樊风霞播种下的是她十分青睐的“黄金粮”玉米品种。这种玉米耐密植、槌小、抗倒伏能力强,是她经过多年种植挑选出来的高产品种。2021年,不少农户家的玉米感染锈病,再遇到连续阴雨,都倒在了地里。而樊风霞科学管理“黄金粮”,都是活秆成熟,后期靠机械收获,还省了不少人工。
“播种时,我们还特意在地里铺设了滴灌管道,定期为玉米浇水、冲施肥料,供给充足水肥。”樊风霞说。
“这段时间,我们还进行了田间除虫作业,目前来看效果挺不错。后期,我们还要精进管理,力争亩产达到950公斤玉米的同时,也让每亩地增产100公斤黄豆。”樊风霞说,收获后,她计划将大豆制成豆油,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