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 洋
7月23日一大早,京杭大运河沧州段沿线的百狮园里早已聚集了许多晨练的市民。74岁的王少华来得更早,他准备好相机,找好拍摄视角,一次次按下快门。以《运河晨练》为主题拍摄一组照片,是他这次的“行动计划”。
退休前担任《沧州日报》摄影记者的王少华是我市资深摄影师,对于大运河,他充满感情。“1961年初见运河,这里货船穿桥而过的景象让我印象深刻,1976年我从部队复员回到沧州,运河几乎干涸,河道荒草丛生的样子令我痛心。后来,几代沧州人坚持治理运河,千年运河风姿逐渐重现,令人振奋。”王少华说,他就住在大运河附近,闲暇之余经常到河边走走,用相机定格运河沿线的美好瞬间。后来,自己成了一名摄影记者,拍运河的次数多了,时至今日,他已坚持40余年用镜头记录运河变迁。
王少华清晰记得中国大运河准备申遗的那段日子。当时,沧州作为沿河城市代表,要着手筹备一系列与大运河有关的诗歌、画册,王少华承担起拍摄大运河的任务,开始通过图片系统地“讲述”运河故事。他从京杭大运河沧州段吴桥安陵枢纽到青县周官屯穿运枢纽出发,自南向北行进,一路走,一路用相机记录运河及其沿线的美景和风土人情。“一条运河,流淌千年,见证了古今沧桑巨变。”他感慨道。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让他格外兴奋。之后,他拍摄大运河的动力更足了。2021年,大运河沧州段进行全线清淤,还建成了大运河谢家坝水工智慧博物馆、捷地水利枢纽工程等;2022年9月1日,大运河沧州中心城区段实现旅游通航;2023年5月26日,沧州以“千里通波·大美运河”为主题举办了河北省第六届园林博览会……王少华用手中的相机,忠实记录着大运河的精彩蝶变。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十周年。退休后的王少华只要得闲,还会背上相机到运河边拍摄。他感觉只要几天不来,运河就又有了新变化:沿线景点增加了,新的鸟儿来安家了……
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码。40多年来,王少华拍摄了数万张以大运河为主题的照片,其中《俯瞰京杭大运河沧州市区段》入选“影像见证河北省改革开放40周年”摄影大展;《再现运河古渡》等7幅作品入选“乐享河北·国际旅游摄影大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