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民刘女士购买了一辆新能源汽车,并计划在自家车位上安装新能源汽车专用充电桩。但在报装过程中,物业公司以“存在安全隐患”为由拒绝了她的申请,这让刘女士为爱车充电问题犯了难。
其实,类似刘女士遇到的问题并非个例。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大幅增长,但安装充电桩难过“物业关”。
从“电容量不够”到“有安全隐患”,再到“有管理风险”,物业给出的理由和说辞很多。透过这些理由,也不难猜测物业方面的顾虑,业主安装私人充电桩固然方便,但是,一旦发生事故,物业难辞其责。特别是一些老旧小区建设年代早,设计之初没有为新能源充电设备留下安装空间,容易出现漏电、着火等安全问题,给业主“开绿灯”就是给自己“找麻烦”,物业难免不情愿。
但是,安装充电桩是否会造成安全隐患,应该由相关部门进行勘查和把关,而不是由物业公司单方面说了算。近年来,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先后出台文件,明确支持居民区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并要求物业公司予以协助、配合。这意味着物业理应积极履行充电桩安装的相关协助配合义务,切实让安装充电桩这“桩”好事成功落地,而不应是“一拒了之”。
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发力,为充电桩进小区保驾护航。比如,可以实行“政府主导、电网主动、多方协作”,将居民小区充电桩安装数量细化分解到街道、社区;鼓励由社会运营商开展住宅小区公共充电桩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改造、统一运营维护,并在充电价格方面,给业主一定的优惠等。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针对当前充电基础设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最后一公里”也要拿出改革的勇气,推出改革的举措,畅通充电桩进小区渠道,在保障用电安全同时,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