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管理?如何破解种种难题?是无物业老旧小区治理面临的难题。运河区北环桥社区抓准治理关键点,通过推选“关键人”、开展分享交流会、发挥志愿服务辐射带动作用等创新举措,带动更多力量加入到社区治理中来。
“楼门长”打头阵
“用扳子还是用钳子?我递给你。”“地上有管子,您出来进去小心点儿。”近日,运河区北环桥社区化机厂小区正在安装天然气。楼门长王宗勇和几位热心居民一边忙着给施工人员打下手,一边叮嘱上下楼的老人们。
“你们歇会儿,我盯着点儿。”不时有路过的居民主动上前帮忙。王宗勇笑着说:“有需要帮忙的地方,我就招呼你们。一想到大伙儿马上就能用上天然气了,再累也觉不出来。”
王宗勇是小区里有名的热心肠。为了给小区安装天然气,从去年开始,他就和其他几位楼门长到处沟通协调。
小区装天然气这么难?因为这个小区的情况有点儿特殊。化机厂小区是个无物业的老旧小区。这个小区的居民只有一少部分老住户,其他住户有的把房卖了,有的把房租给了别人,光打听各家的联系方式就费很大劲。小区又没有物业,谁带头跑办大事小情?更是个问题。
“没人牵头,安装天然气的问题永远解决不了。咱们几个人是小区的老住户,也是楼门长,得起带头作用。”王宗勇和几位老邻居主动站了出来。
分头打听各家联系方式、挨家征集意见、反复商量安装细节……楼门长多方沟通协调,才使得化机厂小区安装天然气的事情有了眉目。
化机厂小区天然气安装问题的解决,仅是楼门长为居民协调解决的众多急难事中的一件。平日里,小区里哪儿下水道堵了,哪儿路面有破损,楼门长们都及时帮着解决。
北环桥社区党委书记于淑行说:“我们辖区内的8个小区都是老旧小区。我们通过发掘一些有威望、乐于助人的老住户担任楼门长,既及时解决了居民的烦心事,又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以前,小区的事情没人愿管,现在居民们抢着出力。”
“金点子”共分享
每个小区的楼门长是不是只负责自己小区的事情?在北环桥社区,这些热心人除了帮助本小区居民解决难题,还时不时为其他小区出点子、提建议。
日前,在北环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辖区各小区楼门长正围坐在一起讨论得热火朝天。
“你们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前,一定把犄角旮旯容易存水的地方跟施工人员交代清楚。我们小区改造的时候,光考虑整体排水情况了,忽略了一些小角落。”八栋楼小区楼门长马金明向气象局小区楼门长张建国建议道。
“有道理,这点儿确实不能忽略。”张建国说。
“我管个‘闲事’,这些年你们小区的照明费一直是你一人负责收,可以找几个人帮帮忙。”王宗勇给马金明提了个建议。
“行,我抽空跟居民们商量下。”马金明回答道。
……
这样的分享交流会,北环桥社区每个月都组织几次。每次交流会上,各小区楼门长聚在一起分享各自点子,这个小区曾在某方面有过疏忽,可以给别的小区提个醒;那个小区在解决类似问题过程中有经验,也可以给别的小区指指路。于淑行说,通过开展分享交流会,楼门长们互相提建议、分享经验,拓宽了社区治理思路。
爱心基地变“磁场”
前几天,北环桥社区三塑小区里来了一群“红马甲”。这些“红马甲”,有的铲楼道内的小广告,有的清理角落里的杂物,还有的给遛狗不拴绳的居民做工作。
这些“红马甲”,是北环桥社区谢清洁爱心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他们定期深入辖区各小区清理环境卫生、慰问孤寡老人和贫困家庭。
“这支志愿服务队是以‘沧州好人’代表谢清洁的名字命名的,她曾经担任我们社区的党总支副书记。”于淑行向记者介绍道,“谢大姨干了一辈子好事,老人家虽然去世了,为将她无私奉献的精神传递给更多人,我们在党群服务中心二楼打造了一个谢清洁爱心传承基地。”
在于淑行的带领下,记者走进谢清洁爱心传承基地,一本本泛黄的日记本、一张张汇款单、一个个荣誉证书……无声讲述着老人家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于淑行告诉记者:“这个爱心基地已成为辖区的爱心‘磁场’。越来越多的人来这儿参观之余,主动加入到志愿服务这个爱心大家庭中。如今,我们辖区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从最初的20名发展到80名。平日里,哪个小区出现难题,不光本小区居民争着出力,别的小区的人也帮着出主意。在我们这儿,互帮互助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