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尹君伊 本报通讯员 周 莹
7月29日上午,走进渤海新区黄骅市数据和政务服务局政务服务中心,几位办事群众正围着一台政务服务机器人发问:“办理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需要哪些材料?”“企业营业执照怎么办理?”……
“这是全省首台政务服务机器人,可与办事群众进行人机互动,具备办事引导、事项查询、情况介绍等功能。”据渤海新区黄骅市数据和政务服务局政务服务中心主任范磊介绍,这台机器人“上岗”以来,不少群众在它引导下高效办成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促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完善覆盖全国的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渤海新区黄骅市以改革为动力,不断创新机制、优化流程,依托河北政务网深挖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创新推出智慧审批、“信用+场景”、帮办代办等系列做法,推动营商环境不断升级。
“现在我们中心24小时不间断提供服务,315项业务实现‘全天候’‘无纸化’‘不见面’审批。”范磊说,除了一台政务服务机器人,这里还配备9台智能审批机。同时,他们还在13个乡镇、街道行政综合服务中心分别布设一台政务服务查询机,实现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相关资料全部自动打印,被群众称为“家门口的‘包打听’”。让办事群众在线预约具体时间和业务窗口,不用等、不跑空,即来即办,即办即走,截至目前,共接受群众预约5000余件;将历年办理的事项、证照信息分类归集成电子档案库,群众再次办理业务时,能够直接从后台查询,不需要重复提交相关信息材料,目前,2164家企业享受到此项服务。
为了让企业能够第一时间关注并完成信用修复,渤海新区黄骅市数据和政务服务局在全省率先推出了信用修复自动提醒服务。这项服务通过将待修复信息录入该局自建的“智慧档案”系统,实现行政处罚信息最短公示期满前10日内,自动提醒企业及时办理信用修复业务。截至目前,数据和政务服务局已将辖区内208家企业的248条待修复信息全部录入系统,发布提醒信息240条。
今年以来,渤海新区黄骅市数据和政务服务局积极探索科学合理、运行高效的信用修复机制,针对行政处罚企业,全面推行行政处罚与信用修复告知书“两书同送”综合服务,并联动各领域主管部门,打造“零见面”办理、“多层次”施策、“高效办成一件事”等信用服务新模式。目前累计办理信用修复相关业务101件,依法解除了这些企业在招投标、投融资等方面的限制,进一步释放经营主体发展活力。
“现在我们正全力推进将国家和河北省企业信用评价结果及渤海新区黄骅市各部门推送的‘信用红名单’信息,应用到78个‘信用+’激励场景中,使辖区内更多守信企业和个人享受更便捷的信用服务。”渤海新区黄骅市数据和政务服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