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康 宁 摄影 魏志广
当下,天气闷热潮湿。在“烧烤天”与“桑拿天”交替的日子里,很多人感觉四肢乏力、神思倦怠、夜不能寐……连情绪也因燥热而变得焦灼。
那么,人们该如何度过难熬的盛夏?
运动锻炼有讲究
调整时间与方式
天气炎热,也不能阻止人们运动的脚步。
7月28日5时许,家住兰亭苑小区的刘女士走出家门,加入健走的队伍。6时左右,锻炼结束。“之前我们都是五点半集合锻炼,现在天热了,提前了半小时锻炼。”刘女士说。
不仅是刘女士,不少运动爱好者为了躲避高温,调整了运动时间和方式,把晨练时间提前、取消户外活动、新增游泳……
“温度和湿度都很高的时候,不建议在室外锻炼,很容易中暑,严重的还会引发心梗。”沧州市中心医院中医二科主任李泽钊说,由于天气炎热,运动时人体体表血管扩张明显,会使心脏、大脑供血不足;另外,剧烈运动后心脏负荷增加,需血量增多,如果供需失衡,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市民在运动中一旦出现恶心、头痛、抽筋等症状,要立刻停止运动。
“夏季适宜在清晨或傍晚进行一些柔和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李泽钊说。
同时,运动过程中出汗过多时,应适当饮用淡盐水、红豆绿豆糖水,或吃些西瓜等。运动后应控制冷食冷饮,避免损伤脾胃、影响食欲,引发胃肠功能紊乱。不要在大汗时洗凉水澡,否则会导致头痛等多种身体不适。
夏季生活“热”一点
通风换气莫贪凉
进入伏天后,人们日常生活就离不开空调了。使用空调时,有人把温度调得很低、吹得时间过长,导致患上空调病。
“正常出汗,有助于人体散热、进行新陈代谢、保持体温稳定。所以,夏天该出汗时要出汗。”李泽钊说,如果一味追求凉快,长时间吹空调和电扇,人体汗液无法排出,会使寒气凝滞在体里,气血运行受阻,出现头痛、鼻塞、面瘫等症状。
李泽钊建议,夏季使用空调时,室内温度应控制在26℃至28℃,室内外温差最好不要超过8℃,房间也要经常通风换气。
“夏天除了注意防暑之外,还应注意防‘凉’。”李泽钊说,要管住嘴不贪凉,尤其是大汗淋漓时要喝温水,切莫喝冰镇饮品。在空调屋里工作一天后,适当到室外活动一下,晒晒太阳,以促进排汗、散热、排浊。
此外,晚上可用热水泡脚,水中加些艾叶,可起到健脾、除湿等作用。
睡眠欠安巧应对
打造清凉家居感
很多人一到夏天,睡眠就出现问题,入睡难、浅睡易醒、睡眠时间短……晚上睡不好,白天没精神,连情绪也跟着上“火”。
近来,天气闷热,小张晚上睡不好觉,好不容易睡着了还总醒。为了睡个好觉,他铺上凉席,空调一开就是一宿。可刚舒服几天,小张就开始头痛、流鼻涕。
“热了睡不着,凉了,身体又受不了。”小张无奈地摇头。
“有研究表明,在24℃以上环境中,人们的睡眠质量会变差,夜间更容易醒来。”李泽钊说,夏季起居宜晚睡早起,但尽量要在23时前入睡。
如果睡眠不好,不妨试试这几种方法降低室内温度:采光好的居室,在白天阳光充足时拉上窗帘,避免阳光直射室内;床品尽量选择材质较轻、颜色较淡的棉麻制品;适时往地面洒点水,能够带走一些热量;睡觉前,可以将枕套放在冰箱里冷藏一会儿,这样能保持头部凉爽,更容易入睡。
如果整夜开着空调睡觉,可能引起伤风感冒、肠胃不适。李泽钊建议,睡前开半个小时空调,如果觉得热,可以开电风扇,但不能直吹。或者在卧室内放块冰,风扇吹过冰时,会带来丝丝凉意。
“情绪中暑”要去“火”
释放压力勿急躁
“不知道怎么回事,一到单位就感到疲惫,头昏沉沉的。”“莫名地生气,总想吵架。”……近来,不少市民说自己的情绪也跟着天气一起“中暑”了。
市民周女士讲述了不久前发生的“冒火”经历。“前两天出门办事,一进驾驶室就像进到蒸笼里一样,心情立马烦躁起来。后来停车时又一直没找到停车位,心里更压不住‘冒火’。”周女士说,于是,她将车开上非机动车道,差点撞到行人。
“当气温超35°C、日照时间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人的情绪就会处于不稳定状态。”李泽钊说,有人甚至因一句刺耳的话、一件不顺心的小事就无比气愤,行为不能自控。
因此,夏季不仅要防身体中暑,还要防“情绪中暑”。
心情烦躁时,可以给朋友打个电话,倾诉、表达一下情绪;或者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放松心情;也可参加一些体育活动,释放压力,通过转移注意力,更好地给情绪“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