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海光驻影”摄影展在渤海新区黄骅市开展,集中展出了渤海新区黄骅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陈书铎的63幅作品,其中的42幅渤海湾系列作品令人印象深刻。
陈书铎10多年来致力于“渤海文化”主题摄影。他拍摄万余张照片,用镜头记录下渤海湾渔民织网、打鱼、扒盐、造船、捻船等生活劳动场景,用影像反映时代变迁,用光影呈现家乡美景,生动展现了116公里海岸线上渔民互帮互助、交流交融、共同进步的生活之美、劳动之美和奋斗之美。
万张照片 记录渔民生活
陈书铎1992年参加工作初期在当时的黄骅市南排河镇工作了3年多的时间。单位的办公楼东面不远处就是一望无垠的渤海湾,那个时候的夏天,闲暇时,陈书铎会趁着落潮,挽起裤腿,踩着淤泥,跟着赶海人一起下海。
由于工作需要,当时,陈书铎经常穿梭于海堡,南到大、小辛堡,北到歧口村,走遍了附近大小村落,听渔民们讲述他们的故事,也亲眼见证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可惜那时候他还没有相机,未能用镜头捕捉住这些画面,但这一切都深深刻在了他的记忆里。
后来,陈书铎喜欢上了摄影,并有了属于自己的相机。起初,他的拍摄略显零散,并未专注于某一特定主题。逐渐地,他意识到渤海湾是一个广阔且多元的题材,包含着能源、旅游、海洋宝藏以及渔民的日常生活,是一个摄影宝库,丰富得总也拍不完。2012年起,他开始拍摄渤海湾题材的作品。
为了真实记录渔民的捕鱼生活,陈书铎曾尝试随旅游船出海。但由于游船不能出海太远,而且受休渔季捕捞限制,他没能拍出理想的摄影作品。后来陈书铎就有了跟随捕捞作业船只出海拍摄的想法。经过协调,他终于获得了登船许可。一艘渔船的船主知道他的情况后,同意他跟船出海。
“2019年9月14日,周六,凌晨3点。”这个时间点,陈书铎记得特别清楚。那天,他跟着一对父子驾驶的渔船出海了。
从凌晨3点一直到下午4点返航上岸,陈书铎真实记录了这艘渔船海上捕捞作业的场景。返航途中,船长惊讶于陈书铎的航海适应能力,误以为他是“地道的海堡人”。实际上,这是陈书铎的初次航海经历。
10多年来,陈书铎拍摄了一万多张渤海湾题材的照片,《出海捕鱼》《收获的码头》《赶海的女人们》等,记录下了瞬息万变的渤海和世代耕耘海疆的渔民们的故事。
“每当看到辽阔的大海,听到海浪的声音,我都会感到心胸开阔,产生无尽的遐思。”陈书铎说,这种与大海的天然契合感,让他对以海洋为主题的纪实类人文摄影越来越感兴趣,近乎着迷。
他的纪实类摄影作品曾获河北省摄影艺术展览金奖,并入选深圳国际摄影大展、中国渔业摄影展等,让外界通过摄影作品加深了对沧州这座沿海城市的了解。
陈书铎说,人文纪实类照片拍摄的是人,这种照片最能打动人,而且时间越久,越有价值。每次按快门的那一刻,都可能会在将来触发深沉的情感,甚至让人感动到掉泪。但拍摄纪实类照片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拍摄现场也经常会突然发生意想不到的情况,这就需要摄影师既要有快速判断的眼光,也要有敏捷的反应,不然很难抓拍下动人的瞬间。
留住乡愁 为渤海湾办影展
渤海湾题材的照片越拍越多,陈书铎梦想着能举办一场专题摄影展,然而,一直未能找到合适的机会。
2019年,河北工业大学美术系教授、陈书铎的美术老师林鸰的画展《留住乡愁——林鸰黄骅海堡油画写生作品展》举办,展览勾起了很多人的记忆与怀念,好评如潮。受老师的启发,陈书铎为渤海湾举办一场摄影展的想法更加强烈。
2022年,河北省摄影家协会启动第二辑《河北省摄影家文献》征集活动。陈书铎集中选投了关于渤海湾题材的照片,涉及生产劳动、衣食住行、生活习俗、婚丧嫁娶等各方面的内容,投了几百幅。经过筛选,他的56幅作品入选并结集成《中国河北摄影家文献——陈书铎》一书,由浙江摄影出版社于当年10月份出版。这次投稿的成功,进一步增强了他办展的动力,为渤海湾搞一次展览的时机也渐渐成熟。
终于,机会来了。今年5月,受北京雅昌艺术中心之邀,陈书铎的摄影展《走近渤海湾》在那里如期举办。美丽的渤海湾以及黄骅勤劳淳朴的劳动人民,让参观者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次摄影展也得到了中国摄协、河北省摄协的肯定与关注,取得了成功。
关于办展,陈书铎至今仍清晰记得和一位老人的对话。
有一年,他在南排河赵家堡船厂拍捻船的时候,一位捻船老人突然问陈书铎,拍照片是不是想搞展览。陈书铎一愣,然后问道:“你们愿意让我展览吗?”这位老人说,渤海湾多美啊,得多宣传。下次再照相,他们一定要换上干净一点的衣服再入镜。老人的回答让陈书铎感慨万千。他觉得,这就是大海人的淳朴、大海人的胸怀。
“渤海湾的题材很丰富,足够让我一直拍下去,等退了休,时间充裕了,我还想把拍摄范围再扩大,对主题进一步挖掘、细化。”陈书铎说。
诗意光影 作品触动人心
艺术需要不断创新,摄影也需要不断琢磨。陈书铎镜头里的光影就证明了这点。
2014年初夏的一天晚上,陈书铎在湖边散步,看到树木背后的月亮若隐若现,于是他开始琢磨:怎么能把月亮拍到树的前面去呢?接下来的几天,他一直思考这个问题,并渐渐有了大概的拍摄思路。经过几天的思考,他决定付诸实践。几天后的一个月夜,他终于捕捉到了理想中的画面,作品《透过月亮的树影》拍摄成功。
让他没想到的是,这幅照片一经发布就引来了很多质疑声,人们都不相信照片是相机一次快门拍成的。很多人认为是利用了相机的多重曝光功能拍摄,要么就是电脑后期合成的。
陈书铎也多次用这幅作品投稿纪实类的摄影比赛和展览,多是石沉大海。其中有一次,投稿不久他就收到组委会的回复邮件,邮件内容大意是,二次曝光或者后期合成的照片只能参加艺术类的投稿。陈书铎回复邮件说,他就是为了证明这幅作品是相机一次拍成的才投的纪实类,组委会回复邮件让他把原片寄给他们。按照惯例,原片是在入选后才让作者提供的,陈书铎看出了他们的疑虑,就把原片发了过去。但最终组委会仍以作品不符合主题拒绝了作品参赛。
尽管遭遇了很多质疑,但陈书铎对光影拍摄仍“一往情深”。他有意识地拍摄光影,从拍光源到拍发光体,从表现简单的丝带状到柔和的团雾状,再到后来表现出写意中国画的画面。陈书铎通过这些探索,不仅收获了逐步成熟的技法,更是得到了许多常规拍摄不能获得的图像,每一步探索都给他带来新的发现和乐趣。
在这种思路下,陈书铎把光影拍出了写意中国花鸟画的意境,探索之作《诗影画意》入选第二届郎静山杯中国新画意摄影双年展,广获好评。
在创新的路上,陈书铎一直在前行。2021年第28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他的《九龙柱》初选时入围。这是一组风景组照,陈书铎以当代摄影的理念,对当下风光摄影一味追求唯美的做法进行了批判。虽然终评落榜,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摄影理念。
陈书铎坚信,对于摄影师来说,优秀的作品比名声更重要。名望往往源自那些深入人心的照片,有时人们会记住照片本身,而不记得摄影师的名字。因此,他强调摄影师需要脚踏实地、避免浮躁,专心创作出真正触动人心的作品,让影像成为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载体,这就是他追求的艺术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