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0日
第02版:02

治水改土 选育良种 精深加工

沧州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

8月3日,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的盐碱地里,一株株玉米长势喜人。

站在地头,后仙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志亮说:“盐碱地上种粮食太不容易了,原先亩产只有几十公斤。这些年政策越来越好,国家投入多了,新技术用得多了,粮食产量也上去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要立足我国盐碱地多、开发潜力大的实际,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积极发展深加工,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治水改土——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

在沧州市,当地老百姓口中的旱碱地,就是人们熟知的盐碱地,治理难度大。位于这里的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是“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的核心技术发源地,长期致力于盐碱地综合利用研究。

“过去主要通过修水渠、挖排水沟等措施,以强灌强排的方式淋洗地表盐分,投入成本高,淡水消耗量大。”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副站长郭凯说,他们成功研发出冬季咸水结冰灌溉改良滨海重盐碱地技术,利用15克/升的咸水,实现了耕层土壤盐分由10克/千克降低至3克/千克,保证了棉花、油葵、甜高粱、甜菜、枸杞等作物的正常生长。

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渤海新区黄骅市、海兴县等地的盐碱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增施有机肥、配施土壤调理剂、秸秆还田、绿肥种植、旱碱麦—苜蓿粮饲轮作等技术,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提高盐碱耕地保水保肥能力。

选育良种——一批耐盐碱作物新品种加速推广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在探索盐碱地改造的同时,科技工作者也在“以种适地”上不断尝试。

回顾今年结束的麦收季,渤海新区黄骅市李子札村种粮大户张志清很满意,他种植的3600亩旱碱麦再次丰收,平均亩产超过300公斤。

李子札村遍地是盐碱地,土壤盐分含量高。“以种适地”才能打好丰收基础。张志清种植的麦种是“捷麦19”,该麦种抗旱、耐碱、耐寒、产量高,在沧州滨海盐碱地区得到大面积推广。

为降低盐碱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渤海新区黄骅市不断进行良种选育工作,先后培育了“冀麦32”“捷麦19”“捷麦20”等耐盐碱、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除捷麦系列之外,“小偃60”“沧麦6002”等抗盐碱优良品种也相继由各科研团队选育推出,成为生长于广阔盐碱地上的“新希望”。

选育耐盐碱作物品种、发展盐碱地种业是破解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难题的关键。河北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完善旱碱麦等现代育种技术体系,建立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圃,收集鉴定耐盐碱种质资源,创制特色优异新种质,筛选出旱碱麦、耐盐水稻等成熟品种,分区分类进行推广。

精深加工——盐碱地土特产有“颜”又有“料”

发展精深加工,把盐碱地特色农产品从“农田”推向“餐桌”,是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的关键一环。

旱碱麦,“种”与“用”都是大文章。“旱碱麦面花馒头出锅啦,趁热味道更香。”近日,在渤海新区黄骅市后仙庄村的黄骅面花非遗工坊门口,村民们大声招呼着,让游客品尝十二生肖面花、千层馒头的同时,邀请其参观村里的面花制作非遗展室。如今,面花馒头成了沧州的又一个特色产品,除在当地商超进行售卖,还大量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麦香、稻香从盐碱地里飘出,牧草、林果等在盐碱地里生长……今天的盐碱地里,土特产有“颜”又有“料”。为拓展多元食物渠道,河北坚持粮经饲统筹,因地制宜分类利用盐碱地,向盐碱地要来的食物丰富了城乡居民的餐桌。

唤醒“沉睡”的资源,盐碱地变化悄然发生:旱碱麦、耐盐水稻、耐盐碱苜蓿……曾经“白花花”的贫瘠土地,逐渐变得“金灿灿”“绿油油”。盐碱地正在变成新粮仓。

郝东伟(8月8日《河北日报》)

2024-08-10 治水改土 选育良种 精深加工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37036.html 1 沧州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