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险峰很喜欢宋代陈宓的诗句:“得暇诗书休释手,先公法律自治身。”多年来,他以此激励自己,有时间就读诗书,提高文学修养,同时更好地服务大众。
吕险峰是河间市司法局原局长,无论是在职时还是退休后,每天闲暇以《诗经》为伴,并把《诗经》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结合,书写了很多文章,引导人们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逐字逐篇“啃”诗经
吕险峰读《诗经》,是从2009年春天开始的。那时他曾经发愿3年内要坚持完成一件事,就是逐字逐篇“啃”完《诗经》,力求读出书香诗意来。
他的家乡村东就是毛公书院旧址,附近有诗经村、君子馆、三十里铺等村庄,他的初中时代就是在这一方旧址上度过的。那时,他听老师讲过很多关于毛苌传诗的故事,也见过清代文人墨客捐资修建的“毛公讲经处”石碑。虽然石碑被风蚀,很多文字已经模糊,但仍依稀可认出立碑人里有他曾祖父吕平南的名讳。
他手上有曾祖父留传下来的朱熹集传《奎壁诗经》,一函四册,光绪年间聚元堂藏版。有一天,他翻检书箧,发现这套老书被虫子蛀蚀了一些小洞,非常痛惜,于是下决心抄写一遍,通读全书。他每天早晚读书、抄书、译书、打印,每天一首诗或一章,把对《诗三百》的译文,一首一首都上传到他的新浪博客里。
两年半读完全卷
在他的博客中有一篇文章,记述了他学习《诗经》的收获。例如:从“关关睢鸠,在河之洲”读起,“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使我重温初恋时的敏感、落寞、忧思等万千情怀;读《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使我看到了“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写照,体味了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与美好祝愿;读《小星》,“肃肃宵征,夙夜在公”,把我带回到古代小吏披星戴月奔波劳苦勤于王事的艰难岁月;读《君子于役》,“鸡栖于埘,日已夕矣,牛羊下来”,让我仿佛又置身于久违的乡村黄昏景物之中;读《木瓜》,“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可以看到人情之厚重、友谊之深长;读《氓》,“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可见负心男人之丑恶嘴脸,饱听悲情弃妇之无尽幽怨……
工作繁忙,吕险峰读《诗经》这个大计划,完全利用了每天一早一晚的时间。案头放一部《古汉语字典》,有不认识的字,就请教这位“老师”;买了两种《诗经》全译的书籍对照读,通过百度搜索,看很多名家经典赏析和当代个性化解读。他不盲从古人的注解,择其善者而从之;对某些另类解读也不鄙薄,广采博收,为己所用。他将原文、注释、试译、简析发到自己的博客上,他创作的十四字韵文译诗得到了很多朋友的鼓励。几位精通诗经的博友经常光临指导,特别是成都一位网名叫“西涧山人”的青年文化研究学者常常和他就翻译问题进行商榷和探讨,甚至将某些段落直接译成韵文供他参考。
用了两年半的时间,他读完了《诗经》全卷。
当《诗经》遇上《民法典》
近年来,他坚持随时随地学习《诗经》,陆续把自己博客里的文章辑印成7册,常读常新,不断修正。偶有所得,写几篇短文,如《<诗经>里的春天》《三国人物妙引<诗经>》《当<诗经>遇上<民法典>》等。
说起《当<诗经>遇上<民法典>》这篇文章,吕险峰觉得是一种机缘。2020年5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通过当天,他就做好了认真学习的准备。在学习研究《民法典》婚姻家庭编时,他看到家庭文明建设被写进了《民法典》,感到非常高兴。联想到我国古老的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家文化,孝悌观念、夫妇人伦、兄弟友爱等,古为今用,文化传承,德治与法治有机统一,很自然地想到了从《诗经》中挖掘有关婚姻家庭的元素,进而和《民法典》有关条文结合起来,使《诗经》变得更有趣、可读。
例如:《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八条规定:“父母有教育、保护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父母抚养、教育、保护子女长大成人是他们的义务;反过来,赡养父母,给他们一个安乐幸福的晚年,是成年子女的法定义务。
《邶风·凯风》也是一首赞美孝子的诗。作者看到一棵小酸枣树在温暖的南风吹拂下茁壮成长,情不自禁大发感慨:“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母亲一生是多么辛劳啊!读到后面的“有子七人,母氏劳苦”“有子七人,莫慰母心”,我们仿佛看到孝子自责不已、痛哭流涕的情景。
《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五条第一款规定,亲属包括配偶、血亲和姻亲;第二款规定,兄弟姐妹为近亲属,排在配偶、父母、子女之后,位于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之前。由此可见,兄弟是最重要的血亲,在法律意义上,关系比姑姨娘舅都要近。
《小雅·常棣》是记述兄弟相爱相杀、规劝和乐相处的名篇。开篇即亮明观点:“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人生世间,兄弟最为亲近。有了难处,挥手上前的就是兄弟,所谓“兄弟急难”;“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关起门来,兄弟之间也打也吵,如果有人欺负到哪个头上,兄弟们就捐弃前嫌,一致对外。
道不远人,古今相承。如今吕险峰虽已离开工作岗位,但他坚持每天学习《民法典》,学习古代经典,并以此为乐,开启读书学习的新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