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5日
第01版:01

武术之乡 武风烈烈

——看我市武术文化的传承发展

孩子们在位于沧州市中心城区的南川街区展示六合拳。傅新春 摄

本报记者 于海涛

劈挂拳出招势猛力柔、疯魔棍舞动行云流水、苗刀劈斩雄健凌厉……第十一届中国·沧州国际武术大赛即将举行之际,在沧州志海武术馆,沧州市武术协会代表队队员们正在紧张训练中。作为面向全世界武术爱好者的重大国际赛事,中国·沧州国际武术大赛已成为沧州以武会友、推动武术文化交流互鉴的一张“金名片”。

沧州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作为历代兵家必争的畿辅重地,沧州“武健泱泱”,百姓多以习武报国图存。到明清时期,运河漕运发达,促进了南北方商品流通,位于运河岸边的沧州,镖行、旅店、装运等行业日渐兴盛,尤其崇侠尚武之风蔚然盛行,极大推动了沧州武术繁荣发展。据乾隆年间《沧州志》记载,“沧邑俗劲武尚气力,轻生死,自古以气节著闻”。这充分表明,在沧州,武术不只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精神,是沧州人一腔热血、尚武任侠,镌刻于心的独特气质。

随着南北方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到清末民初,沧州武术门派、拳种更加丰富,高手、名家辈出。据《武术汇宗》记载,“实则沧州一带,最出镖师,高人尽多也”。为表示对沧州武术界的尊重,“镖不喊沧”成为当时各地镖师共同遵守的“行规”。

新中国成立后,沧州武术犹如古树逢春,老将宝刀不老,新秀人才辈出,让武乡沧州更加声名赫赫。1992年,沧州市被国家体委首批命名为“武术之乡”,成为全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地级市。我市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武术文化传承发展,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传统武术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06年,沧州武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沧州被纳入北京奥组委确定的奥运精品旅游线路;2011年,在“中国城市榜之中华武术之旅”武术之乡评选中,沧州被全球网民推选为“最受全球网民关注的中国武术之乡”……2009年至今,全市已获武术段位者近万人,为沧州武术的传承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燕赵多英雄,豪杰满沧州。如今,起源或流传于沧州的拳械门派多达53种,占全国129个武术门派拳种的41%,沧州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武术拳械门派富集地。武风烈烈,传承不息,沧州武术之乡的“金字招牌”正在武术文化的保护传承中愈加熠熠生辉。

2024-08-15 ——看我市武术文化的传承发展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37623.html 1 武术之乡 武风烈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