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祁 洁
工作人员常态化入户走访,及时了解辖区居民的需求;居民的事情大家共同商议;借力“合伙人”,为居民提供多元化服务……沧州高新区东区管理服务中心不断创新举措解决群众关切事,打通基层治理“梗阻”。
进百家门,解百家难
“您父亲的残疾证申请办到哪一步了,还有没有需要帮忙的地方?”近日,沧州高新区东区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徐元元拨通了高庄子村村民张立文的电话,再次询问他父亲的残疾证办理情况。
前些日子,徐元元在高庄子村入户走访时了解到,张立文的父亲因车祸导致瘫痪,10多年来一直没有申领残疾证。徐元元马上就张立文父亲的情况向民政部门进行了咨询,并将了解到的残疾证办理流程告诉了张立文。
沧州高新区东区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会定期对自己所负责片区内的居民进行走访。“大爷,您家最近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跟我说说。”“大姨,我们这儿的公益舞蹈课堂开课了,您可以带着孙女过去学。”工作人员通过与居民面对面拉家常,了解人们的实际需求,帮助人们解决各种难题。
沧州高新区东区管理服务中心辖区内共有2个社区、3个村庄。每个地方的情况不同,如何及时了解辖区居民的诉求?沧州高新区东区管理服务中心将辖区内的村庄和社区进行网格化划分,每位工作人员既是自己所负责片区的意见联络员,又是政策宣传员和困难服务员。
沧州高新区东区管理服务中心党委书记孟来说,进百家门才能知百家情,通过工作人员常态化入户走访,服务中心能及时了解到辖区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
民意征集点“搬”到居民家门口
日前,在沧州高新区东区管理服务中心颐和新园小区的凉亭下,社区工作人员、小区物业公司负责人和居民代表正在商量事情。
“咱们小区南面那条路的路灯不亮,晚上从那儿经过不安全。”一位居民说。
“确实是,尤其是老人们出来进去不方便。”另一位居民接了一句。
“我马上跟相关部门联系一下,问问怎么回事。”社区工作人员说。
……
现场,大家纷纷提建议、谈想法。经社区工作人员多方沟通协调,没过几天,颐和新园小区南门那条路的路灯就通上电了。
凉亭本是居民休息乘凉的地方,在沧州高新区东区管理服务中心辖区,却成了多方代表共同商量事情的新平台。
以前,为了解居民的诉求,沧州高新区东区管理服务中心在辖区每个小区单元楼门口都设置了一个民意联络箱。居民们可以将意见、建议等以信件的形式,投放到联络箱里,工作人员定期打开联络箱收集民意。对于居民反映的问题,工作人员能当场解决的,立即协调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尽快给予答复。为进一步提高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沧州高新区东区管理服务中心在“开箱”征集民意的基础上,又探索出“家门口议事”新模式。
孟来说:“以前,工作人员打开民意联络箱,发现谁有诉求,就想办法帮对方解决。现在不一样了,有亟待解决的难题,相关人员就坐在一起共同商量。接下来,服务中心将不断拓展协商议事平台,把民意征集点‘搬’到居民家门口,提高人们参与辖区事务的积极性。”
吸引更多人参与共建
近日,沧州高新区东区管理服务中心颐和新园小区内来了一群“红马甲”。
这些“红马甲”,是辖区共建单位的志愿者。他们分工协作,有的清理小区杂物,有的规范摆放电动自行车,干得热火朝天。
如今,在沧州高新区东区管理服务中心辖区,只要有活动,共建单位的志愿者都积极参加。
共建单位积极参与基层治理,源于沧州高新区东区管理服务中心推行的“合伙共治”基层治理新模式。
为吸引更多人参与共建,沧州高新区东区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对辖区居民和企业、门店进行了走访,并分别将居民需求和企业、门店能够提供的资源,进行了汇总,列出相应清单。
孟来指着辖区共建单位服务清单说:“如今,已有18家企业和门店成为辖区的共建伙伴。居民有需求,辖区企业和门店有资源,经工作人员牵线,所有的力量都凝聚到了一起。”
服务清单中记录了以下内容: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院区每季度组织医护人员,为辖区居民进行一次义诊;“微发馆”每月28日为辖区8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残疾人理发;辖区居民每周六到永兴超市购物可享受9折优惠……
孟来说:“工作人员将定期对辖区居民和企业、门店进行走访,不断更新需求清单和服务清单。我们招募基层治理‘合伙人’,并不仅仅局限于自己辖区,只要你有意愿加入,我们就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