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尹 超
前不久,在南川街区举办的2024年大运河文化阅读行(沧州站)“运河之夜”主题展演中,吴树强以《运河诗韵》为主题,用8分钟时间,给现场观众解读了沧州运河的诗歌文化。
吴树强是沧州市图书馆特藏部主任,今年39岁的他,做图书馆员已经10年。而这10年,也是大运河申遗成功后的10年,这期间,他做了很多关于运河文化的研究。
吴树强喜欢读书,大学时就喜欢历史,毕业后专注于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习。说起他与运河结缘,还得追溯到2012年。那一年,吴树强与沧州市区域文化研究所所长孙建结识,并参与到沧州古代地方志、墓志、诗文集等历史文献的整理研究中。
彼时,吴树强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公司就在运河边,运河清淤等一系列工程,他都看在眼里。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吴树强也来到了沧州市图书馆特藏部工作,负责中华优秀经典的推广和古籍文献与专题文献的征集、保护与整理研究。
他主持开办了经典读书班,带领人们结合生活阅历精读原典,至今已开展100多次活动;他收集了丰富的文献典籍,供历史爱好者咨询、查找;他负责搜集整理有关沧州的历史文献,其中更多是有关运河的文献。“作为一名图书馆员,不仅要搜集整理沧州历史文献,还需要尽可能追根溯源,给出具体可靠的文献支撑,这也是我的工作重点。”吴树强说。
2019年,吴树强和孙建对古诗《夜过沧州》进行探究,最终确定了这首诗的作者孙谔生活的年代为清代,诗的写作时间也可以精确到季节。
诗中“夜半不知行远近”一句,许多报道或文章也有写成“夜半不知行近远”,为了考证究竟是“远近”还是“近远”,吴树强专门联系了中国科学院情报文献中心的莫晓霞老师,并在中国科学院情报文献中心找到了这首诗的“原版”:“长河日暮乱烟浮,红叶萧萧两岸秋。夜半不知行远近,一船明月过沧州。”
找到“源头”后,吴树强在整理文献的时候,又找到了“佐证”,那就是成书于咸丰十年的《江北运程》。在这部书里,也有这首《夜过沧州》。
为了考证这首诗,吴树强和孙建下了不少功夫。在他们看来,这些都是值得的,因为这关系到对“母亲河”历史文化传播的准确性。
随着沧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推进,南川楼、朗吟楼等一批古迹复建或修缮,但吴树强在追溯历史时发现,对于南川楼的历史沿革在认识上还有些模糊,缺乏必要的文献支撑。吴树强多方查询、考证,2020年5月27日,在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古籍地方研究所主任李开升的帮助下,吴树强获取了宁波天一阁藏书有关文字记载,为南川楼的历史沿革提供了重要的文献支撑。
挖掘梳理捷地减河文献,查找运河边上关于盐厂、街巷的文献记载……在大运河申遗成功后的10年里,吴树强不断整理、更新运河文化数据库资料,在丰富的文献里徜徉,他对沧州大运河的了解也不断加深。
2020年,吴树强参加《沧州大运河文萃》编撰,整理完清代董恂《江北运程》有关沧州段运河的记载后,发现当时运河沿岸村庄一个接着一个,这些村庄就是一颗颗璀璨的珍珠,被运河串了起来,散发着迷人的光芒,清代大运河的整体面貌也仿佛在吴树强的脑海中再现。
不久后,吴树强又参加了志愿者服务工作,那也是他第一次实地行走运河。“当我来到捷地御碑苑,看到减河、水闸、西门子启闭机时,文献中的记载一下子就生动起来。”吴树强说。
行走运河、研究运河、爱上运河,吴树强的生活早已离不开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