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半年,年逾八旬的林占熺出了四趟国。龙年元宵节,这位中国菌草技术发明人站在斐济的菌草田边,给学员们授课。夏初,他先后重访自己工作多年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和菌草技术首获国际奖项之地瑞士,带去对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的最新思考。8月初,他在卢旺达同年轻的种植户一起迎接收获,每人捧起一大朵蘑菇,满脸笑意;中旬,他向埃及农业部长介绍应用菌草技术治理荒漠化的优势,双方交流了合作前景。
在这条国内国际双线的战贫之路上,“老兵”林占熺坚守三十余载。菌草技术如今已覆盖106个国家和地区。菌草技术从国内扶贫“生力军”发展为支援国际减贫“奇兵”,“最根本是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对这项技术的重视、关心和支持”,林占熺感慨。
为扶贫而诞生
历时数十年,林占熺带领科研团队选育出一类草本植物,高产、优质、根系发达、耐瘠薄、耐旱耐盐碱,最早替代木材用于食药用菌的栽培,故名“菌草”。由于其富含蛋白质、生长快、适应性强,也广泛用于牲畜饲料。
6月底,林占熺赴日内瓦参加第九届“促贸援助”全球审议大会。在发言中,他特别回忆起一个细节:新世纪之初,正是在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的推动和支持下,全球首个菌草科学实验室在福建农林大学创建。“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扶贫真是满腔热忱地支持,高度重视如何让菌草技术为扶贫工作和生态治理发挥积极作用。”参会期间,林占熺向记者回忆起菌草技术走向世界的起点。
1992年10月,林占熺第一次走出国门,就是到日内瓦参加第20届日内瓦国际发明与新技术展览会。
那年7月,《摆脱贫困》首次出版,集纳了习近平同志聚焦闽东地区脱贫和发展的实践经验和深刻思考。摆脱贫困的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开阔而务实的论断最能引起实干家的共鸣。
菌草技术就是解决贫困问题的一条新思路。令林占熺惊喜的是,菌草技术这门全新的交叉学科,在日内瓦一举获得高度认可。人还没回到福州,已有海外来电,要求引进技术。林占熺有自己的信念:“菌草技术是为扶贫而诞生,要服务扶贫”。
菌草技术从福建走向全国,又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多年以来的持续关心和亲自推动,离不开中国科研工作者勇于开拓,甘于奉献。
1997年,习近平赴宁夏扶贫考察,支持菌草技术成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此后,凝结山海情深的“闽宁草”陆续推广到全国31个省份,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2000年,习近平会见来访的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省长拉法纳玛时,向对方详细介绍了菌草技术。是鼓舞,更是责任,林占熺带着团队在巴新偏远地区干劲更足、扎根更深。
跨越更广阔的山海,“中国草”陆续在亚太、非洲、拉美等广大全球南方国家扎根、开花、结果。
因扶贫而传播
8月15日,在开罗,埃及农科院教授法西带着17岁的儿子去看望林占熺——对法西来说“像父亲一样的导师”。法西1995年到福州参加了第一届菌草技术国际培训班,成为海外第一批技术骨干。
至今,菌草技术国际培训班已举办了约350期,培训1.4万余人。菌草技术被翻译为18种文字在全球持续传播。在一个又一个发展中国家,“菌草不仅帮助个人成长,也作为新兴产业不断发展”,这是最让林占熺欣慰的事。
2月,在斐济举办的太平洋岛国菌草技术培训班上,巴新学员乌基也是中国专家的“老朋友”。习近平主席亲自推动菌草技术援助巴新、访问巴新时见证菌草技术新合作协议的签署,中国菌草专家常年扎根巴新,这让乌基充满感动和感激。
“中国愿同有关各方一道,继续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使菌草技术成为造福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幸福草’!”习近平主席2021年在向菌草援外20周年暨助力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论坛致贺信时强调。
为落实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布的“八大行动”,林占熺赴中非共和国实施菌草技术援外项目。2019年12月,图瓦德拉总统为他和中国菌草专家颁授荣誉勋章。这是认可,更是期待,那一晚让林占熺“难入眠,泪不止”。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菌草是‘幸福草’,是中国送给世界的礼物。”林占熺说。
在扶贫中发展
在6月底日内瓦的会议现场,来自斐济奈塔西里省的塞鲁瓦伊娅·卡布卡布坐在林占熺身旁。她是菌草技术的受益者,也通过菌草技术造福更多人。
早在2009年,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出访途中过境斐济,在会见斐济领导人时向对方推荐了菌草技术。当年11月,两国政府就菌草援外签署相关文件。如今,斐济已发展成为太平洋岛国菌草产业发展的区域中心。过去十年来,超过2400人在斐济接受菌草技术培训,斐济菌草种植面积累计超过2000公顷。
菌草技术在因地制宜推动发展的同时不断创新,从“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拓展到生态治理、饲料和肥料生产、生物质能源等领域。
“水土流失问题不解决,卢旺达会没有土地可以耕种”,卢旺达官员在交流中流露的担忧让林占熺一直记在心上。
12年前在卢旺达的实验数据,林占熺至今还能脱口而出。“10月30日那天,两个半小时的降雨量达到51.4毫米,雨水全被巨菌草篱住,蓄水固土效果非常好”。菌草科研团队把实验结果带回国内,继续投入防风固沙、荒漠化治理的科研实践,十余年来已探索出“绿色治沙屏障”的技术体系。
今年2月,林占熺去斐济授课时,还带去一项科研任务——将菌草技术应用于盐碱地治理,为包括太平洋岛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探索更多解决方案,“实验结果很理想”。
“菌草技术所走过的路,是人民摆脱贫困的路,是中国贡献世界的路,也是人类在现代化道路上进行新探索之路。”林占熺在日内瓦面向世界各国与会者时这样说道。
“总想着在这条路上继续做下去”,这是一位心系人民、步履不停的中国科研工作者的心声。
据新华社基加利/福州8月2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