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7日
第03版:03

我市70家非遗工坊助农增收

非遗“活”起来 乡村“旺”起来

本报讯(记者李智力 通讯员王洪凯)裁纸、印刷、打眼、缝线……8月21日,在吴桥县金鼎古籍印刷厂线装书非遗工坊内,来自德州市诗词协会的12名会员在这里体验线装书籍制作。“工坊最多时每天接待游客500余人次,游客可以在这里沉浸式体验线装书制作全过程,近距离感受这项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吴桥县金鼎古籍印刷厂负责人谷秋生说。

吴桥线装书非遗工坊在引来人气的同时,也为当地村民带来更多就业机会。吴桥线装书非遗工坊现有职工120余人。同时,工坊还将折页、包装等工作交给附近村民去做,带动了300余人增收。

据了解,非遗工坊是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或传统手工艺,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带动当地人群就地就近就业的各类经营主体和生产加工点。吴桥线装书非遗工坊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

我市非遗资源丰富。近年来,有关部门选出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性强的非遗项目,给予项目所在地政策支持,帮助其建设非遗工坊,打造县域非遗特色产品。截至目前,我市共建成70家非遗工坊,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在带动就业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依托黄骅面花制作技艺,我们建立了黄骅面花制作非遗工坊,不仅提供了工作岗位,还让员工学习到了非遗技艺,有了一技之长。”河北帝鉴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丽颖说,黄骅面花制作非遗工坊面积约700平方米,设有多个操作间。工坊招聘重点向下岗人员和残疾人倾斜,为当地300余名困难群众解决了就业问题。

此外,我市推动非遗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出多条非遗旅游精品线路,因时因地打造非遗+文创、非遗+演艺等项目。非遗工坊中的非遗项目传承人也成为当地乡村旅游宣传大使,不仅可为游客讲解非遗知识,还积极宣传推介当地旅游资源。

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如今,我市许多非遗工坊已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乡村文化名片。下一步,市文化和旅游局将继续加大非遗工坊建设力度,激发非遗产业内生动力,促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24-08-27 我市70家非遗工坊助农增收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38541.html 1 非遗“活”起来 乡村“旺”起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