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7日
第06版:06

黄骅音乐爱好者张如刚收藏数万张唱片

一半是音乐 一半是情怀

本报记者 杨静然

一张张唱片,承载着张如刚的美好回忆。

当留声机的唱针一圈圈划过,旋律流淌,时光静谧。欣赏音乐的方式很多,播放黑胶唱片更具仪式感。

在渤海新区黄骅市新海路南的一栋公寓楼里,音乐爱好者张如刚用30多年的时间打造了一处关于音乐的“世外桃源”——他收藏的磁带超过2万盒,囊括了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爵士音乐等,黑胶唱片也超过2万张,还有4000多张CD。

摁下播放键,在黑胶唱片和留声机共同编织的音乐空间里,时间仿佛静止,只留下声音在空气中轻轻飘荡。张如刚的思绪也一下子回到了过去。

30年收集唱片数万张

走进张如刚的家,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磁带占据了客厅、厨房的整面墙,还有CD、黑胶唱片,它们被整齐有序地分类摆放在柜子里。桌上有一台老式录音机、两台留声机以及各种音响设备。

“这只是一小部分,还有很多在另一间屋子里。”张如刚自豪地说。这些年,他收藏了太多唱片和音响设备,以至于家里无处安置,只能另租地方摆放。

1970年,张如刚出生在黄骅市一个普通村庄。那时候,人们接触音乐的渠道只有收音机和村里的“大喇叭”。

后来,张如刚的哥哥到广东出差,带回来两盒邓丽君的磁带和一台录音机。那甜美纯净的歌声如潺潺流水,流进了张如刚的心海,唤醒了他对音乐的情愫。从那时起,他便爱上了音乐。

“那时候,用录音机听磁带还是件奢侈的事情。”他说。

张如刚上高中时,有的同学家庭条件好,家里有录音机和磁带。他就借过来,买一盘空白磁带把好听的歌曲录下来。虽然音质不如原版,但他也沉醉其中。

20世纪90年代,张如刚在秦皇岛上大学,他自学乐理知识,还学会了弹吉他。闲暇时,他总会到当地的唱片店转一转。

那时,家人每个月给他20元生活费,而一盒磁带售价7.5元。为此,张如刚省吃俭用,只为能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1997年,张如刚结婚,家里拿出7000元为他筹备婚礼,可他竟花6800元买了一套组合音响。

在他看来,音乐仿佛是人生中的知音、伴侣,自己的生活可以没有宽敞的房屋、丰富的美食,但唯独不能没有音乐。

全国各地去“淘宝”

逝去的青春、回不去的大学时光、渐行渐远的朋友……当记忆有了载体,时光便不会老去。

于张如刚而言,这载体就是他收藏的唱片、磁带。一个音符、一段旋律,仿佛都承载着独特的记忆,每每听到,都会让他心绪激荡。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的磁带发展经历了一个繁荣时期,很多唱片公司大量发行磁带,不论是在音乐制作还是在磁带质量上,都达到了一定水准。但那时,张如刚并没有打算收藏,他购买磁带,纯粹是因为喜欢音乐。

后来,各种CD、VCD进入寻常百姓家,磁带便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甚至有段时间,张如刚都想把家里的磁带打包送人了,可犹豫再三,他也没有舍得。

2000年的一个周末,他在沧州市区一家音像店里转悠,偶然间看到老板用一台老式收音机播放着曾经的流行歌曲。不知为何,那一瞬间他忽然回忆起了年少时的美好时光。再仔细听,张如刚发觉磁带的优美音质,是CD无法比拟的。

从此,张如刚产生了收藏磁带的想法,一发而不可收。

当时,很多人已经把磁带视为占地方的废品,纷纷选择卖掉。张如刚就当起收“废品”师傅,谁家有旧磁带,他就上门回收。朋友们知道了,都主动联系他,将整箱整箱的旧磁带送给他,张如刚如获至宝一般。

除此以外,他还经常到外地“淘宝”。

20多年前,在那个网络还不发达的年代,张如刚经常天南海北地跑。南到广州,北到沈阳,哪里音像制品多,他就奔到哪里。每次去外地出差或旅游,各地的唱片音像店都是张如刚必去的地点。在那里,他能了解到更多的音像制品信息,例如黑胶唱片。

“黑胶唱片是记录声音最好的一种载体,声音更真实、更温暖。”张如刚说,20多年前,他去广东“淘宝”,无意中看到了黑胶唱片,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痴迷其中。

当时的黑胶唱片主要是港台歌星的歌曲,比如谭咏麟、张国荣等,还有的是从国外运过来的二手唱片,按箱计费,很便宜,他一次就搜罗了200多张。

那些声音能带人回到过去

收藏唱片、磁带的发烧友们有一个自己的圈子。在这个圈子里,张如刚被称为大哥,是公认的资深音乐爱好者。

被大家认可,除了他收藏的唱片多以外,还有他对待音乐的态度。

张如刚收藏的唱片,从上世纪60年代的徐小凤、70年代的许冠杰,到罗大佑、谭咏麟、张国荣,再到“四大天王”……在“70后”“80后”追星的那个年代,知名歌手的每张专辑,在张如刚的家里都能找到。而这只是他收藏的一部分,他还存有上世纪50年代英国爵士乐的黑胶唱片,披头士、迈克尔·杰克逊最早的CD等。为了安置这些“宝贝”,张如刚还专门定制了柜子。

这些经典的唱片、磁带,如今已然价值不菲,但他从不出售。在张如刚的心里,它们已不再是单纯的音乐旋律,而是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

他的收藏中,有几盘磁带尤其珍贵。一盘是1979年发行的中国内地第一盘立体声磁带《蔷薇处处开》,由朱逢博演唱;另一盘是崔健的首张专辑《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发行于1989年,是公认的中国内地第一张原创摇滚乐专辑,在当代中国音乐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曾有人出高价想买这两盘磁带,都被他拒绝了。

“这些珍贵的唱片、磁带,已经无法用金钱来衡量,更多是热爱音乐的人彼此间的一种分享。”他说。

如今,磁带、CD等已经退出人们的视线,音像店也少之又少。张如刚觉得,收藏唱片、磁带,能留住一个时代的记忆。这些独属于过去的回忆,在每一张唱片、每一盒磁带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张如刚每天像着魔似的和一张张唱片对话,有人说他太孤独。但他却觉得自己过得很充实,收藏限量版的老唱片,带动更多人听黑胶音乐,把自己的磁带拿出来办展览,更为找寻唱片走遍了大江南北。他说,就这样一直走下去,这辈子,值了。

2024-08-27 本报记者 杨静然 黄骅音乐爱好者张如刚收藏数万张唱片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38557.html 1 一半是音乐 一半是情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