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报道,近期,江苏南京、辽宁大连等地市场监管部门检查时,发现了多起商户使用的电子计价台秤“有鬼”。这些问题电子计价台秤上有作弊档位,卖货人员称重时操纵作弊档位,每档称出的重量比实际重量有所增加。这种“鬼秤”坑害的是消费者的利益,有失公平,必须严肃惩治。
随着科技发展,充满“科技范儿”的电子秤走进我们的生活,大多消费者对电子秤有天然的信任感,总觉得在这上面造不了假。但一些不法商人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千方百计在电子秤上做文章,一些五花八门“非国标”的电子秤“应运而生”。这些问题电子秤到了不良商家手上,分分钟便成为谋求不当利益的作弊工具。
一台公平秤,不仅是计量工具,更是信任和公平的象征。多年来,包括我市在内的许多地方都在加大对以“鬼秤”为代表的缺斤短两问题的整治力度。在打击“鬼秤”问题上,一些地方的做法值得借鉴。比如,我市推广的“手机变砝码”妙招,通过将手机放到检定合格的电子秤上,测量并记录重量,然后加贴重量标签,手机就能秒变“砝码”,可以初步判断是否遭遇了缺斤少两的黑心商家。深圳、厦门等地采用红黄牌制度。监管部门一旦发现使用“鬼称”的商户,第一次给予其挂黄牌,第二次给予其挂红牌,商户如再有计量作弊行为将被驱离市场。在山东淄博海鲜交易市场,商户统一使用“智慧秤”。这种秤实时联网监控,不可自行调节,确保了在交易上商品足斤足两。这些做法值得借鉴,但我们也要看到,这种管理模式依然存在盲点,还需要相关部门加强专项和常态化检查。当监管力量不足时,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让更多人以社会监督员的身份去挖掘线索、发现问题。当大家都“斤斤计较”时,市场环境会越来越好。
严打“鬼秤”,除了严查市场终端,监管部门也应延伸监管触角,循着生产、销售电子“鬼秤”的利益链条,追踪“鬼秤”来源,从源头净化市场。
“鬼秤”屡禁屡现,背后皆是“利”字驱使。商家想要盈利,本无可厚非,但绝不能损人利己,搞投机倒把。商家使用“鬼称”损害的是个人信誉,只能一时获利,只有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坚持诚信经营,才能把生意做得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