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洪丽
日前,记者来到京杭大运河东光段谢家坝,只见坝体及附近路面修复工作正有条不紊进行。周边碧水潺潺、树影婆娑,一派宜人景象。东光县连镇镇副镇长于澄表示,由于年代久远,坝体有些破损,今年7月,东光相关部门参照原筑坝工艺,以“不改原貌、功能不变”为原则,对谢家坝本体进行维修保护,预计10月完工。
据介绍,京杭大运河自南向北穿东光县全境而过,其中连镇段曲折多弯,历史上水势凶险,曾多次决口。清朝康熙年间,由当地谢姓乡绅捐资,用糯米浆与白灰、黄土,按相应比例混合夯实,一层接一层筑坝。谢家坝筑成后,此处运河再未破堤决口,保护了沿岸居民生命财产安全。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京杭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东光县谢家坝成为58个遗产点之一。
“谢家坝整个坝体长218米,厚3.6米,高5米,是南运河河北段仅存的两处夯土坝之一,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它不仅展现了先人们在漕运水利方面的先进工艺,也为研究清代夯土技术及南运河险工险段堤岸保护提供了实物资料。”于澄说。
为做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文章,东光县组织实施了谢家坝本体保护、周边环境提升和千年古镇更新工程,并挖掘申报非遗项目,留住东光运河历史文脉。同时,做好运河沿线植绿增绿工作,打造蓝绿交织、林水相依的运河绿廊。绵延近20公里的东光县大运河森林公园,园内负氧离子浓度最高可达每立方厘米10000个,被称为“氧生园”。一条富民强县的生态带、文化带和旅游带正沿着运河铺展开来。
大运河畔,谢家坝附近,堤顶路东侧,一栋红墙灰顶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里便是谢家坝大运河水工智慧展示馆。展示馆2021年6月底建成,通过实物、文字、模型等形式,展示谢家坝及运河沿线的特色堤坝。展示馆外立面的一部分还特意模拟了夯土结构,与谢家坝的夯土结构相呼应。走进展示馆,巨大的显示屏上正播放着模拟当年“水工筑坝”的场景,详细介绍着糯米筑坝的全过程。一位游客参观后说:“看着这些场景,就能想象出古人和水患斗争的艰辛与智慧。”
馆内还设有东光非物质文化工艺展示区,每逢周末及节假日,就会有许多学生在老师和家长陪同下来到这里,了解大运河文化,学习雕花陶球、观州泥塑等多种技艺,既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又让他们在寓教于乐中感受到家乡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