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孟村回族自治县一家农场的冬枣大棚内,工人们忙着采摘冬枣,分拣、装箱,再交由农场负责人张金钊发往预订客户手中。正值秋初,本应在10月中旬成熟的冬枣,受益于大棚里可控的温湿度,提前抢“鲜”上市。
“今年的冬枣品质不错,甜度脆度都很好,8月初成熟开始采摘上市,销售也不错,已经卖了三万斤了,效益很好。”张金钊看着一排排郁郁葱葱的冬枣树,一颗颗圆润饱满的枣子挂满枝头,心里美滋滋的。
张金钊是孟村大棚冬枣的种植大户,拥有各类温室大棚21个。这些冬枣大都生长在盐碱地中,独特的生长环境使得这里的冬枣皮薄爽脆、甘甜可口。从枝头采摘下来,立刻就被客商收购并运往全国各地。
“我们这土地是盐碱地,镁、钾等微量元素比较丰富,而且透气性好。冬枣非常适合在这里生长,品质更加脆、甜。”张金钊介绍因地适种的优势。十几年的冬枣种植经历,张金钊和他的团队非常注重优良冬枣品种的选育,他们慢慢发现了品质更好、口感更加脆甜、个头更大的冬枣品种,通过培育和嫁接得以推广,种植出来的冬枣受到市场和客户的青睐。目前,冬枣亩均产量在2000斤以上,每斤50—100元的价格为农场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除了冬枣之外,孟村回族自治县还在盐碱地上种起了梨、红薯、玉米、大豆等作物,开展耐盐碱大田和果蔬等种质资源选育,带动全县盐碱地种植产业发展,年种植各类耐盐碱粮食和经济作物42万亩,总产约16.7万吨,增加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蒋欣茹 刘冠一(8月29日人民网河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