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不知行远近,一船明月过沧州”。这意境优美的诗句,不仅描述了诗人孙谔舟行运河、经过沧州时那种美妙的感觉,更用诗意的语言说明了运河沧州段显著的几个特点:流经县域多、河湾形态美、河道原真性突出。
运河沧州段南起吴桥第六屯,北至青县李又屯,流经吴桥、东光、南皮、泊头、沧县、运河区、新华区、青县8个县(市、区),全长216公里。运河沧州段河道蜿蜒曲折,十分壮观。行船经过时,可以过湾减速,还可以减弱水流对堤岸的冲击,体现了古人“三湾抵一闸”的水工智慧。
千百年来的水工智慧
千百年来,大运河给沧州带来了历史发展的机遇。大运河交通的便利推动了沧州州治迁移到今天的地址,才有了现在的沧州城区。到了明清时期,沧州已成为北方最大的盐运码头,沧州的金丝小枣、泊头鸭梨、御河棉等,也都通过运河大动脉通往各地。作为漕河,每年有约400万石漕粮经沧州运往京城,大量的瓷器、煤等货物也靠运河运输。沧州也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这里的人民视大运河为母亲河,对运河怀有很深的感情。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运河沧州段最早开凿于东汉末年。汉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为北征袁绍,修建了著名的“遏淇水入白沟”工程。汉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北征乌桓,命董昭开平虏渠。白沟与平虏渠是河北最早的运河,也是运河文化在沧州的历史起点。如今沧州的运河故道更多是在隋代留下的永济渠基础上、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疏浚而成的。
东光县连镇谢家坝是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之一。它建于清代,因当地一名姓谢的乡绅捐资修建而得名。大坝坝体长218米、厚3.6米、高5米,由糯米浆、灰土、泥土混合浇筑而成,曾为当地抵御水患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今,建于明清时期的减河、闸所、堤坝等遗址依然存在。这些都体现了沧州古人的水工智慧。
6000年文明史源远流长
大运河不仅是一条河,还是沧州的精神血脉,承载着这座城市宝贵的文化记忆。
沧州有6000年的文明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走近运河,触摸文脉,对话历史,在一个个文化密码中,可以找寻到沧州的根与魂。
沧州市区运河段从南川楼到新华桥,只有1.5公里的运河两岸,分布着多处汉、隋、唐、五代、金、元、明、清的文化遗存。沉船、古墓、瓷片、驿站、码头、客栈……丰富的文物遗存,演绎着大运河曾经的辉煌故事,诠释着沧州先民的生命智慧。
历史上有不少响当当的名字都和沧州相连。尹吉甫、大小毛公、献王、龚遂、高适、马致远、纪晓岚、张之洞、荀慧生……在这里,既可以看到诗经文化的传承,又能感受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文化印迹,还可以神飞大唐与元清,与边塞诗人、千古词宗、一代文宗纵论诗文,感受风雨飘摇中“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的情怀,聆听运河畔那缥缈神妙的京腔京韵……
非遗文化魅力独具
运河沧州段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类型全面。武术、杂技、曲艺等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就在运河边滋生、成长、壮大。
沧州是武术之乡,涌现出的英豪不计其数。这些璀璨了历史的名字,让人豪气顿生。而今,每天早晨街头巷尾的习武者,已成为沧州运河畔独有的风景。自古至今沧州武风浩荡,吸引来众多海内外学武者。
风景如画的青县司马庄村位于运河边。每年夏天,一批批来自俄罗斯、法国、丹麦等地的外国武术爱好者,都来此学习武术。如果说昔日的武侠豪杰演绎了“镖不喊沧”的传奇,那么今天的武术已成为沧州与世界沟通联系的名片。
“小小铜锣圆悠悠,学套把式江湖走。南京收了南京去,北京收了北京游。南北二京都不收,条河两岸度春秋。”
这是流传在吴桥杂技艺人中的一首锣歌。歌中的“条河”,就是大运河。浪迹江湖、卖艺糊口的杂技艺人,在大运河沿线的城镇、码头打场子献艺,顺着大运河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在杂技之乡吴桥,杂技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从蚩尤戏到角抵戏,从“人人会一手”到迎来“没有吴桥不成班”的繁荣。作为杂技的发源地,每年都有众多杂技人来吴桥寻根问祖。时光流转,吴桥杂技也在不断超越。江湖气息浓厚的传统技艺吸引着观众视线,融高难度动作与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杂技剧令观众惊艳叫绝。如今,杂技艺人再也不必走街串巷、撂地摆摊,而是走南闯北,登上了世界杂技的辉煌殿堂。
运河两岸孕育的文化遗产,丰富多彩,诗意生动。河北梆子、木板大鼓、南皮落子、剪纸艺术……富有沧州地方特色的各种非遗项目顺着悠悠运河传扬南北,声名远播。如今,国字号的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就位于大运河畔,迎接着八方来客来感受中国大运河非遗的生机与活力。
运河文旅生机勃勃
近年来,沧州市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加强生态修复保护,提升生态环境水平,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沿着大运河乘船迤逦而行,13.7公里的沧州中心城区段上,花红柳绿中,掩映着风格各异的运河美景:园博园、沧州坊、沧州大化工业遗存文化区、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南川街区、百狮园……这些地方,或古香古色,或留存着运河工业文明的遗迹,成为各地游客的热门打卡地。
在这里,现代与历史交织碰撞。历史文化街区与城市书房、美术馆舍、各类小众博物馆以及不同内容的展会和谐交融,见证着运河两岸的变化,也激发出大运河文旅生机勃勃的活力。
大运河是历史之河、文化之河,更是精神之河、未来之河。一河连贯古今,清风楼、朗吟楼、南川楼,三座存在于不同历史时空的名楼,以崭新的面貌,从历史中走来,屹立在大运河畔,吸引着各方游客的到来。
一条河千百年岁月留踪。帆影桨声中,大运河给沧州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城镇的兴旺,也滋养出璀璨的文明,成就了这方水土的千古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