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周宝忠交谈,有趣且亲切。他一口地道的沧州话,一箩筐讲不完的沧州故事,让人在欢声笑语中体会到他浓浓的家乡情怀。
68岁的周宝忠,曾任沧州市文联副主席、沧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从1982年开始,累计发表民间故事、新故事、通俗小说、散文等各类文学作品300余万字,作品多次获全国及省级奖项,其中两次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他走民间、访故事,还曾荣获“全国集成志书编纂贡献奖”,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称号。
一本《民间文学》
捅开了故事篓子
周宝忠的家乡是南皮县观音寺村。他从小是村上有名的淘气包,可只要听奶奶、姥姥、父亲讲故事,就会入迷、安静下来。所以他也会讲很多故事,这些故事也伴随他走过了少年和从军的时光。
1979年,周宝忠从部队复员后,考入沧州财贸学校,学习商业会计专业。一次上街,在一处报亭,他偶然发现了《民间文学》刊物。他买了本来看,发现有些故事竟是那样熟悉。意外的发现,唤起了他沉淀在心底的童年记忆。爱好文学的他,从这开始,便利用业余时间写起了民间故事。
边上学边写作,周宝忠每时每刻都不想停歇。节假日,他从没逛过街;上学的夜晚,他几乎都要奋笔疾书到半夜。写了不多日子,肚子里的存货写光了,他就开始采访同学和乡村的老人们。
那年春节期间,他破例去走亲访友,但他的条件很特别,亲戚们不必弄酒菜,给他讲个故事就行。就这样,周宝忠积累的故事越来越多。
走上搜集整理
沧州民间故事之路
财校毕业后,周宝忠并未从事所学专业,而是来到南皮县文化馆工作,坚定地走上了搜集整理沧州民间故事之路。
从南京到蓟州的古官道,在沧州境内逶迤而过。这是一条历史的行迹。周宝忠便沿着这条古道,开启了风餐露宿、颠簸骑行的搜奇问宝之路。
田间地头、打谷场、农家院……无不留下了他风尘仆仆的身影。为了搜集故事,他给人挑过水、锄过地。有件事周宝忠至今印象深刻:那是一个初冬季节,他骑车辗转来到南皮县莲花池公社,在茶摊上小憩时,捕捉到一条重要信息,冷辛村有个70多岁的单身汉,心里装着不少的“玩意儿”,可是性情古怪,老来更是“金口难开”。
周宝忠如获至宝,径直扑到冷辛村。独居老汉的邻居告诉他,老汉整天在洼里放羊,天不黑不回家。周宝忠便顶着寒风寻至村外,终于见到了这位若聋若哑的“怪翁”。当时老人身穿光板羊皮袄,正斜躺在路沟背风的冬阳下,闭了双眼,独自哼着一支非常古老的民歌。
周宝忠刚要搭讪,老汉发觉来人,看都不看一眼,起身挥动长鞭,赶着羊群走了。周宝忠愣了片刻,还是一路跟着老人和羊群。傍晚,周宝忠几乎是被羊群卷进了老汉破败的院落。一碗稀粥,两个饼子,一齐吞进了他那阵阵作痛的胃里。坐在冰冷的土炕上,周宝忠尽管明显地感到浑身冷得像被凉水泼了一样,但硬是坚持着。就在这天夜里,他发烧病倒了。
次日,老汉没去放羊。为了撬开老汉的嘴,周宝忠强支撑着昏沉沉的头,忍着浑身的酸疼,一边喝着姜汤,一边跟老汉侃起当地的掌故奇闻,并故意说得驴唇不对马嘴。老汉起初不动声色地听着,之后终于按捺不住了:“你说的这是吗?膝盖上打掌——不贴(蹄)题,俺们这儿有别的说道儿。”“噢,那你老说说看。”周宝忠打个喷嚏,眨眨眼,乐开了。
就这样,日复一日,奔波乡村,周宝忠所搜集的素材越来越多。 武林故事、杂技故事、水浒人物在沧州的故事……当那部10余万字的《沧州民间故事》手稿被送到省城,尽管篇幅纷杂,但还是在略显沉寂的民间文学研究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省民研会领导慧眼识珠,同时也被这位突然冒出来的“拼命三郎”不吝心血的实干精神所感动,破例吸收他参加了河北省第一届民间文学讲习班。在这个艺术殿堂里,他系统学习了民间文学理论,为日后从事民间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主编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沧州卷》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搜集整理民间文学工作,即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的挖掘收集整理工作,简称“三套集成”。周宝忠被委以重任,担任河北卷编委会编委及沧州地区“三套集成”办公室主任、执行主编。在全地区搜集整理民间文学资料600余万字,出版“三套集成”资料集22部,多次受到有关部门的表彰。
之后,他又继续担任《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沧州卷》主编。《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是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立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具体实施的一项抢救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国家级工程,要求各地市都要搜集整理、编辑出版本地的民间故事卷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沧州卷》也在其中。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沧州卷》是一部沧州“活”的民间文学集成书,分为《神话故事》《地方风物故事》《人物故事》《民俗故事》《武林故事》《杂技故事》《生活故事》《鬼狐精怪故事》等十余类。
在收集和编辑这部浩瀚的卷书时,周宝忠可以说是夜以继日。这项工作专业性强,作为这方面的专家,主要的核心工作都落在了他的肩上。他是怀着一颗强烈的社会责任心来做这项工作的。民间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库中一宗宝贵的文化遗产,靠口耳相传,根植于民间,留存于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的记忆里,如果不争分夺秒地抢救,这笔文化遗产很快将会被带进棺材里。再就是现代文明的普及和传播,已严重挤压了民间文学的生存空间,现在老百姓的田间地头、茶余饭后哪里还有民间文学的身影?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决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失传,必须要把它们变成文字永久保存下来。
历时十余个春夏秋冬、寒来暑往,12卷近500万字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沧州卷》,终于在周宝忠手里定稿出版。这部书将原汁原味地散发着泥土芳香的民间文学还原给了社会,还原给了民间,成为沧州一部“活”的民间文学宝典。
一位沧州文化学者这样评价这部书:“沧州的文化从这里走来;沧州的文学从这里走来;沧州的民俗从这里走来;沧州的风土人情从这里走来!”
让工艺美术之花在沧州绽放
早在周宝忠抢救沧州民间文学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的同时,他的目光也瞄准了沧州民间工艺美术。那时,民间工艺美术还不被重视,处在被冷落湮没的边缘。一些民间艺人只能把其作为一种“居室艺术”,自己欣赏,或送亲友,上升不到“社会艺术”,更谈不上“商品艺术”,极大地制约了民间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
当时,周宝忠作为沧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负责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多方奔走,积极运作,终于在多个部门的支持下,于1999年10月举办了第一届“蓝梦杯”沧州市民间工艺美术精品绝活大展。当时,因为这样的大展在北方是首次,所以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等国家级媒体都进行了报道。由于此次大展具有前瞻性、开创性以及良好的社会性,入选1999年“沧州十大新闻”。之后,周宝忠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又先后组织了3届沧州民间工艺美术精品绝活大展,既发现培养了人才,又让沧州民间工艺美术元素在沧州乃至河北大地上发扬光大。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办,河北省有17个工艺美术类参展名额,沧州市就占了5个。自此,沧州的民间工艺美术元素闪耀中国、走向世界。
40多年来,周宝忠一直行走在弘扬沧州民间文化、弘扬沧州民间工艺美术的道路上,默默行走,执着守望。为此,沧州相关部门于今年6月份举办了“周宝忠从事弘扬民间文化及新故事创作40年成果展”,在界内引发了强烈反响。周宝忠现在已经退休,但每天依然坚持写作,研究沧州的民俗,把更好的沧州故事讲给更多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