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宝忠的家乡在河间市尊祖庄镇,这里是革命作家刘流书写的长篇小说《烈火金刚》的战争故事原型所在地。
62岁的高宝忠出生在尊祖庄镇西小里文村的一个革命家庭,自幼聆听着战争故事长大,为英勇牺牲的烈士们著书立传,是他从小的愿望。自2014年起,他在工作之余开启了寻访抗战烈士事迹之路。10年来,他边寻访边记录,边研究边书写,用20多万字,为百名烈士书写了“金刚壮歌”。
抗战时期,高宝忠家是堡垒户。他的爷爷、伯父在村里率先加入中国共产党。爷爷是区县交通员,伯父是武委会主任,父亲是地道主任,叔叔是区粮贸主任,奶奶、姑姑是妇救会成员。为抗击日寇,全家人冲锋在前,甘于奉献。抗日战争中,他的伯父英勇牺牲;解放战争中,舅舅也为国捐躯。
正是怀着这样的国仇家恨,自2014年,高宝忠着手整理红色资料。2017年,他书写了第一篇《我家祖坟里长眠着这么一位先烈》,被河间电视台选用。2018年在建党97周年之际,他整理书写的《河间也有一个“董存瑞”》在《河间周报》刊登。
同年,他下乡工作时,偶遇一位老师。交谈中,他得知尊祖庄镇后念祖村东北角埋葬着72位烈士。这72位烈士都是1942年农历六月二十八在战斗中牺牲的,详情不清。据老师讲,早年有几位研究者曾还原过这次战斗。但当时的知情人年逾古稀又远在北京或更远的地区,没能及时记载,现在均已过世,寻访的事也就此搁浅。当时,老师鼓励他接过这个还原历史的接力棒。
本就立志挖掘烈士英雄事迹的高宝忠,这时有了更大的决心,“先烈们为了抗击日寇,牺牲异地,埋骨他乡,决不能让他们的英灵和革命精神泯灭。”于是在工作之余,他开始了艰难的挖掘、搜集这个英雄群体壮举的历程。
他首先逐个拜访了后念祖村90岁以上的老者,寻访了周边村的老党员、老八路,得到了一些零星的信息和线索,又翻阅了大量的河间文史资料,但只是印证了这场战斗是任河大支队战斗中的其中一场,并没找到相应的记载。
后来,他想到参加这次战斗的是任河大支队,任丘市是否有记载?于是联系上了任丘市党史办的同志,从那里得到了部分珍贵信息,确定了参加这次战斗的有任丘七区小队,冲出包围圈的幸存者有4人,都有真实的姓名,但均已故去。这4位幸存的英雄生前都曾讲过这次战斗的经过,任丘党史办有相关的记录材料。由此,高宝忠深感挖掘整理这段历史资料的紧迫性,若不赶紧抢救性挖掘整理,这段历史或将难以再现。
高宝忠回来后,结合各方资料,详细地写出了《烈火金刚诞生地还长眠着七十二位先烈》一文。
高宝忠为还原这场战斗,历时一年有余。接着又用了几年的时间,寻访了当地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百余名烈士的后辈,写出了55名烈士的英雄事迹,其中46名烈士因无后人,英雄事迹已无从考证,只作了简单介绍。另外,他搜集整理出了《抗日战争时期盘踞在尊祖庄镇的日伪军据点和兵力配备》,又写出了《后念祖村七十二烈士墓迁移纪实》。
多年来,高宝忠逐个走访了烈士后人,从他们口中得到了一些宝贵信息,并力求从客观上进行佐证。
在走访东里文村烈士王广田之女王凤各时,高宝忠听她哭诉了父亲革命牺牲的经过:1945年王广田割舍下年迈的双亲、妻子和不满6个月的女儿参加了八路军,在战场上屡立战功,被部队提拔为副连长,抗日结束后又参加了解放战争,在一次战斗中牺牲。
在走访西达路村烈士张振国的孙子张满囤时,高宝忠听他讲述了从父辈口中得知的爷爷的革命事迹。当时的张振国是西达路村抗联主任,被日军和伪军抓捕后,拉到大坑边。日军把刀架在张振国的脖子上,让他说出党组织驻地,他宁死不屈,痛骂日本鬼子和汉奸。最后,被敌人砍头,英勇就义。村民们用做鞋的绳子把他的头颅和身体缝合后下葬。
目前这些红色资料已集结成册,成为当地学习资料。在人们不断学习和缅怀中,当地红色文化氛围日渐浓厚。后念祖村已经建立起红色文化展览室,珍藏了革命作家刘流生前的部分手稿。每年清明节,大家都会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为七十二烈士扫墓,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