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5日
第07版:07

沧州经济开发区发力钠电领域

播下新材料的“种子”

本报记者 郑进超 本报通讯员 胡祝源

企业技术人员在做实验

储能电池、重型工程机械电池……当前,钠离子电池的市场需求进一步凸显。位于沧州经济开发区的河北恩耐吉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恩耐吉公司),年产几千吨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正在建设之中。作为武汉理工大学培育的种子项目,也是国内少有的能够进行大批量生产的钠电项目,将在沧州经济开发区进一步成长,有望成为钠电领域一名领跑者。

沧州经济开发区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不仅在新能源领域找到突破口,还利用武汉理工大学的新材料技术,助力传统产业提档升级。

钠电项目方兴未艾

8月底,恩耐吉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到南方某地一个开发区,考察钠离子储能电池的市场需求情况。他了解到,这个开发区对储能电池的需求达到了3吉瓦。“在调峰用电时,开发区可用储能电池把电储存起来,用电高峰期再以较低的价格卖给企业,可以明显降低企业的用电成本。”

这位负责人高兴地说:“仅一个开发区就对储能电池有如此大的需求,放眼全国市场,储能电池的市场潜力将非常可观。”

恩耐吉公司是一家生产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企业,今年落户沧州经济开发区,目前正在进行厂区内部改造。

多年前,正是看中了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巨大潜力,恩耐吉公司开始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到目前已在这一领域坚持了10余年。这位负责人介绍,相比于市场上广泛应用的锂离子电池,钠离子储能电池具有安全、环保的优势。此外,锂资源国内储量低,目前国内电池市场需要的锂基本靠进口。而国内钠矿储量高,钠的市场价格低,发展钠离子储能电池符合国家战略。

虽然恩耐吉公司还未投产,但已经引发了市场的关注。目前,国内某电力公司正在与恩耐吉公司洽谈合作。

武汉理工大学京津冀协同沧州研究院院长王进介绍,钠离子电池储能应用场景广泛。风电、光伏发电均可在电网进行调峰时,将余电用储能电池进行储存,从而降低电能损耗。

王进说,武汉理工大学目前正在与恩耐吉公司进一步合作开发船舶动力电池,包括船用电池和岸上用储能电池。岸上用储能电池就像一个大型“充电宝”,当船舶靠岸时,可以为船舶上的储能电池充电。“众所周知,岸电建设投入非常高,而建设钠电储能‘充电宝’可以使码头方节省很多投入。”王进认为,储能电池在船舶用电、重型机械等领域的应用值得期待。

大力培育“种子”企业

沧州经济开发区积极发展新材料、新技术等新质生产力。

今年初,武汉理工大学京津冀协同沧州研究院开展“科技招商”,向沧州经济开发区推荐了恩耐吉公司。

恩耐吉公司原在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园,从2012年开始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开发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成为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园材料学类的骨干“种子”企业。

沧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人多次赴武汉,同恩耐吉公司负责人进行对接。在此过程中,恩耐吉公司负责人了解了沧州的区位优势及产业优势,并十分看重沧州发展新能源电池的产业链优势——这里有电解液、电芯生产企业,有隔膜和外壳等生产企业,基本上具备了新能源电池的生产要素,于是果断决定来沧州建厂。

沧州经济开发区大力支持企业发展。考虑到恩耐吉公司在10余年里进行实验、中试,已经累计投入上亿元,为了让企业尽快投产,更为减轻企业资金负担,沧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为恩耐吉公司选择了一处低效用地,并通过开发区下属的国企进行收购,将低效用地上的厂房出租给恩耐吉公司。“我们这样做的初衷是避免土地、厂房占用企业的大量资金,让企业把更多的资金投到研发、设备上,把更多的财力物力人力用在企业发展上。”沧州经济开发区一位负责人说。

这位负责人表示,恩耐吉公司刚起步,沧州经济开发区对其重在培育。现阶段,由于钠离子电池市场远未到爆发期,恩耐吉公司的年产能只有几千吨,但随着市场逐渐扩大,恩耐吉公司的年产能可以增长到几万吨。这需要精心培育、耐心等待。

新技术助力传统产业升级

上周,沧州经济开发区沧州市科技创业中心负责人和王进一起走进沧州市鑫宜达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宜达公司),洽谈科技合作。

作为一家传统制造企业,鑫宜达公司生产规模较大,近年来面临着市场的激烈竞争,亟待转型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鑫宜达公司对武汉理工大学教授新研发的复合管道装备技术十分关注。

据介绍,利用复合管道技术可在钢管生产中加入新材料,增强管道耐腐蚀性能,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

王进介绍,经过沟通,企业和武汉理工大学的技术团队立即开展市场调研。技术团队要对这项新技术进行测算,估算出新技术形成产业化需要的投入,以尽快在企业实现成果转化。

王进表示,研究院是武汉理工大学与沧州经济开发区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桥梁,在科技成果落地过程中,武汉理工大学的专家团队提供技术支撑,而研究院则负责了解企业需求,与企业进行沟通,携手企业拓展应用市场,从而具备商业合作和造血功能,让更多的科技成果实现市场化应用。

近年来,沧州经济开发区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并引进了武汉理工大学京津冀协同沧州研究院和北京工业大学沧州创新研究院,为区内企业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撑。科技创业中心一位负责人认为,企业和新技术的需求是相互的,技术需要在企业进行转化,产生实际成果,企业需要新技术丰富产品线、提升附加值,这是一场双向奔赴。

2024-09-05 本报记者 郑进超 本报通讯员 胡祝源 沧州经济开发区发力钠电领域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39706.html 1 播下新材料的“种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