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9日
第01版:01

20载守护“鸟儿天堂”

——南大港候鸟栖息地巡护员冯国强的故事

本报记者 刘 杰 本报通讯员 张景兴

9月6日,天刚放亮,啾啾的鸟鸣声打破了南大港候鸟栖息地的宁静。57岁的冯国强被这大自然的“闹钟”叫醒,他是南大港湿地第二保护站的一名巡护员,这天他值班。

凌晨5点半,冯国强开启了一天的巡护工作。他巡护的范围全部位于世界自然遗产地——南大港候鸟栖息地内。这片区域芦苇茂盛,有大量水鸟栖息。“我的工作就是保护好这些水鸟,包括监测它们的栖息情况和是否有人为活动干扰等。”冯国强说,他当巡护员已经20年了,可以说亲眼见证了湿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变化。

冯国强骑着自行车行走在巡护路上,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早些年,我们巡护时只能步行,虽然夏天蚊子咬,冬天寒风吹,但大家都干得老起劲儿了。”冯国强说,这几年,湿地管理处给他们巡护员配备了电动三轮车,巡护方便多了。但天气凉爽时,他还是喜欢骑自己的自行车巡护。

葳蕤的芦苇与水相互缠绕,连叠得一眼望不到边。有些鸟欢快地叫着,在芦苇秆上跳来跳去;有些鸟则“但闻其声,不见其影”。凭借多年经验,冯国强能通过叫声辨别一些鸟的种类。“骨顶鸡有时会发出‘咔’的叫声,声音很小。苍鹭有深沉的喉音,起飞时叫声拉得很长。”冯国强说, 鸟儿都有各自的“领地”,当其他鸟侵入自己“领地”时,它们会不停地叫着驱逐“入侵者”。

路上听到阵阵鸟叫声,他停下自行车,轻抬脚缓落地,慢慢走进芦苇丛深处,拿起望远镜探寻鸟的身影,并把发现的鸟的数量和行为特征记录在随身携带的记录本上。“这对于我们研究鸟类生态、制定相应保护措施有着重要作用。”冯国强说。

“这是我的巡护手机,发现了新的鸟类,我们就要拍照、上传至巡护终端,并说明具体位置和发现数量。”冯国强介绍道。

在湿地,许多鸟儿都是优秀的“歌手”。此时,几声带着“乡村音乐”风格的叫声,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循声望去,一只色彩艳丽的公雉鸡,拖着长尾巴,正站在不远处的土堆顶上“引吭高歌”,尽显“王者风范”,这让冯国强寂寞单调的巡护工作变得热闹而有趣。

7点半左右,冯国强结束第一轮巡护回到保护站办公室,这一趟下来大概是6公里。冯国强说,巡护结束不代表工作结束,如果发现珍稀鸟类,他会及时把相关资料输入巡护终端。资料通过终端,传输至南大港湿地科研监测一体化平台。

原来,湿地管理处探索建立了“智慧保护”机制,并借助科研监测一体化平台,形成“AI智能监控+人工精细管护”的双轨制模式,实现全天候不间断监测,全方位保障湿地鸟类栖息环境和湿地生态环境。

(下转第四版)

2024-09-09 ——南大港候鸟栖息地巡护员冯国强的故事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39985.html 1 20载守护“鸟儿天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