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此外,孙强还利用自己的美术专业特长,精心打造了学校的兴趣美术活动室。去年,他发起并成立了美术兴趣小组,利用空闲时间教孩子们画画,还经常自掏腰包给学生购买绘画用品。“只要孩子们感兴趣、愿意学,我做什么都高兴。”他说。
探索:深耕教学促改革
如何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享受优质教育?在沧县兴济镇小学教师冯秀菊看来,乡村教育要有自己的特色。为此,她精心创编了系列校本课程。
为了帮学生轻松学诗词,冯秀菊先后创编了4套古诗韵律操。此外,她还和其他老师一起编写了9本《瓶文化》系列校本教材。
“同学们,我觉得这个可乐瓶底剪下来后像乌龟壳。”在冯秀菊的带领下,大家集思广益给“它”添上“四肢”和“头”。接下来,有同学提议想让这个“乌龟”动起来。几个活动小组经过激烈讨论,结果各有创意:有的小组用上了竹签、吸管、瓶盖和皮筋;有的小组借助充气的气球当动力装置……最终,一群“小乌龟”一齐“跑动”的场景引得大家捧腹大笑。
同样专注教学改革的还有河间市第六中学教师赵红。从事初中思政教学工作以来,她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坚持教研引领教学的宗旨,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将课题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实践,并通过执教示范课在当地推广。
授课中,赵红借助鲜活的事例、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为学生们讲解思政知识,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她带领本校青年教师,立足教学实际,进行了“知识点整合与优化的教学研究”,开发出适合本学科的“大单元知识库”。
传授:青蓝携手育芬芳
薪火相传铸师魂,青蓝携手谱新篇。
为了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各学校长期坚持由“老教师”帮助“新教师”快速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工作机制。
沧州市第一中学的语文教师呼君是河北省首批正高级教师,已经从教33年。作为河北省模范班主任,她带出的一批批优秀学子如今活跃在各行各业。
呼君除了立足自身教学外,还在学校“青蓝工程”中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连续多年承担着省市级专题讲座、示范课、观摩课和送培送教下乡的任务。
“30多年前,我也是年轻教师。当时很多老前辈关心帮助我,才让我有了今天的成绩。如今,我有责任和义务将这根‘接力棒’传递下去。”呼君感慨地说。
作为一名“老教师”,沧州市第九中学的特级教师徐红霞通过磨课、读书、写作、研究课题等多种途径,着力培养青年教师,帮助他们快速成长。近5年来,在徐红霞的指导下,6位青年教师在省、市、区各级教学赛事中获得30多项奖励,在《河北教育》《教育实践与研究》发表论文9篇。
徐红霞还是河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专家库成员,多次承担河北省国培计划授课任务,将自己30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倾囊相授。此外,她还多次在省、市、区各类培训中授课,成为众多语文教师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