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8日
第05版:05

多彩文化活动 点亮缤纷生活

市民穿着汉服做“女红”。

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参观美术展。

老年大学里,学习氛围浓厚。

青少年对书法艺术充满热情。

■ 本报记者 尹 超 摄 影 魏志广

上夜校、看漫展、穿汉服、参加读书会、登台表演……如今,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点燃了沧州市民的参与热情。在活动中丰富生活,在演出中提升自我,通过参与、感受,众多市民在各种文化活动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

收获双重快乐

前不久,顿秀艳登上了第三届狮城群众文化艺术节的舞台,和市群艺馆公益课的学员们一起表演了蒙古族舞蹈《心知寻》。

49岁的顿秀艳,喜欢瑜伽、舞蹈、朗诵。偶然一次机会,她看到了市群艺馆民族舞老师张琳的舞蹈演出,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正好群艺馆开办了市民艺术夜校,夜校课程里有张琳的民族舞课程,顿秀艳马上报了名。

“这次课程学的是蒙古族舞蹈,4节课,每节一个小时。”顿秀艳说,在艺术夜校里,不仅有专业的老师授课,还有一批优秀的学员,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一起演出,日子充实而快乐。

市群艺馆不仅有免费培训活动,还免费向市民开放教室,给文艺爱好者提供优质活动场地。排练完成的节目,可以到小剧场演出,供市民观赏。这一举措把大批热爱文艺的群众吸引到舞台上,也丰富了狮城的演出市场。

在家门口,社区活动室也成为市民参与文化活动的重要平台。

74岁的高月芬是新华区天成熙园京剧社的成员,年轻时就喜欢京剧,还在村里的俱乐部唱过样板戏。“那时候就特别羡慕穿上戏服的演员,没想到自己现在也有了展示的机会。”高月芬说。京剧社有10余名成员,吹拉弹唱,各有分工。平时,他们在社区活动室排练,社区有活动就参加演出。“每年至少会参加3场演出。”高月芬说。

各社区不仅给居民提供了文化活动场所,也会不定期邀请相关老师来社区讲课,同时举办文化活动,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群艺活动的普及,给喜欢文艺的市民提供了学习机会与展示舞台。“自己快乐,还能给别人带来快乐,这是双重收获。”高月芬说。

不一样的体验

上夜校、穿汉服、做月饼、体验非遗、打卡博物馆……近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参与。

电影赏析、咖啡基础手冲体验课、歌曲创作入门……市群艺馆今年暑期推出的青年文化夜校,为年轻人提供了新的休闲方式,有的课程甚至一课难求。33岁的祁玉抢到了电影赏析课程。“平时就喜欢看电影,也喜欢写一些影评发到社交平台。选择这门课程,主要是想在放松之余,和身边的人讨论电影的艺术性。”祁玉说。

“前几天和朋友去运河书坊体验了非遗糖画的制作,第一次用糖作画,很神奇!”28岁的市民刘筱悠说,她非常喜欢传统文化,已经体验过多项非遗技艺,也是博物馆的忠实粉丝。每逢传统节日,市博物馆都会推出诸如猜花神、投壶、制作月饼等主题活动,刘筱悠经常和朋友去参加,每次都收获满满。

书法、素描、声乐、乐器……市老年大学丰富的课程,不仅给老年人提供了学习机会,也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学员,他们有的参加书画大赛获奖,有的活跃在文艺演出的舞台。

此外,也有不少年轻人热衷参加文化志愿服务,以特殊的方式感受文化氛围。有大学生报名争当图书馆志愿者,在书海中助人为乐,丰富了阅历、活跃了思维;有年轻人报名参与话剧表演,从观众席走上舞台,获得不一样的体验……

近距离“触摸”文化

“大家好,我是沧州市‘小小国宝守护人’韩亚彤,今天介绍的国宝是持笏立式女佣。”今年暑期,19名小讲解员上岗,168场讲解,不仅吸引了市民关注,更让孩子们对历史文化有了深刻了解。

刘钟山是运河区迎宾路小学的学生,已经连续两年成为“小小国宝守护人”,他不仅热爱传统文化,也特别喜欢朗诵,课余时间经常参加各种朗诵活动。“爸爸妈妈也喜欢朗诵,我和弟弟经常与爸爸妈妈一起参加朗诵活动。”刘钟山说,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离不开家庭的熏陶。

此外,还有文化部门、社区及学校推出的多项文化活动,如非遗进校园、“寻找金嗓子”小歌手比赛、暑期小学生主题活动等,都给孩子们提供了体验不同文化的机会,也吸引了众多家长带孩子参与。

2024-09-18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40653.html 1 多彩文化活动 点亮缤纷生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