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 彬 本报通讯员 张文娟
近日,盐山县边务镇星瑞源设施蔬菜产业园的大棚里,刚刚结束了首个丰收季,村民们正在加固棚体结构,为下一茬蔬菜种植做好充足准备。
“今年我们种植的黄瓜喜获丰收,亩产达到了5000公斤,而且一出大棚就被抢购,根本不愁销路。这是我们10个村‘跨村联建’获得的第一桶金。”边务镇星马村党支部书记杜志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杜志强告诉记者,棚体加固完成后,他们还将种植生菜、芹菜、香菜等绿叶菜,正好赶在春节前夕上市。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盐山县边务镇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不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突出市场导向,深挖优势资源,因地制宜谋发展,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破茧成蝶”,实现由“输血”向“造血”和“活血”的转变。
2023年,边务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创新求变,积极探索“飞地模式”,依托星马村近30年的蔬菜种植销售经验,在该村流转50亩盐碱地,为小刘马村、高龙潭、老庄等10个村协调105万元低息贷款,以“飞地”形式“跨村联建”星瑞源设施蔬菜产业园。通过强村带弱村、强社带弱社,蹚出一条“支部联合、合作社联营、收益联享”的跨村抱团儿发展新路子。边务镇党委书记刘克告诉记者,这种新型区域合作模式,不仅为镇里经济薄弱村壮大村集体经济输送了源头活水,也促进了盐碱地综合利用、蔬菜产业规模化发展,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这些年,村里为带动村民增收,一直想种植大棚蔬菜,但因缺少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一直没有搞起来。现在有了这个‘飞地’大棚,由合作社提供技术保障,消除了我们的后顾之忧,全村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信心越来越足了。”高龙潭村党支部书记高明亮说。
“我们有着一套完善的合作社架构和运营机制。”星瑞源合作社负责人王洪章告诉记者,合作社主体实行自主经营模式,建立了财务、股权分配等规章制度,面向产业园提供技术支持、日常管理、产品销售、大棚维护等服务,收获后,每个村按照投入资金百分比进行分红。为保证公平、公正、公开,合作社还成立了监督小组,对项目建设、项目运行、收益分配等进行全过程监督。
“自从建了‘飞地’大棚,我只要有空就来棚里干活。在家门口就能上班,不耽误接孩子、照顾老人。”星马村农事钟点工刘秀梅说。
“我们将全力打造盐碱地蔬菜品牌,利用‘农超对接’‘农企对接’‘订单农业’等方式,将蔬菜产品直接送入超市、企业,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今年,合作社预计可为这10个村村集体增收50万元,带动周边群众务工1000人次。”刘克告诉记者,眼下他们正积极推进小刘马村50亩设施蔬菜基地建设项目,争取让镇域内更多发展缓慢的村联合起来,通过“跨村联建”模式夯实集体“家底子”、鼓起村民“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