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 彬 本报通讯员 张景兴 李晓琳
天蓝水阔、芦花摇曳、空气清新,水面上草鹭、大白鹭、小白鹭、骨顶鸡等各种鸟类成千上万,它们时而展翅翱翔,时而悠游嬉戏,构成了一幅和谐的自然景观……
仲秋时节,南大港湿地迎来了最美季节。
南大港湿地紧邻渤海湾西岸,是在复杂的海陆变迁与河流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退海河流淤积型滨海沼泽。这里不仅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的重要停歇地和中转站,还是众多珍稀水鸟的栖息繁殖地。今年7月,在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南大港候鸟栖息地是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我省首处世界自然遗产。
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摆在首位的始终是保护。
近年来,我市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不断加大自然生态修复力度,对南大港候鸟栖息地的生态保护也始终未曾放松。
2020年,为改善鸟类栖息空间、提升湿地生态环境,南大港湿地北部养殖池塘生态修复项目展开。项目通过退养还湿、微地形整理、滩面营造、坡面生态化改造等工程实施,完成生态修复面积108.8公顷,恢复了由水域—浅滩—生境岛组成的自然湿地结构,入选2023年国家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去年以来,我市持续开展南大港湿地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完成退养还湿200公顷,疏通河道15.5公里,3000公顷湿地焕然一新。
“湿地好不好,关键看水鸟”。随着环境越来越好,南大港湿地候鸟数量越来越多。2019年观测到2万只候鸟,2020年观测到3.5万只,2021年和2022年均观测到5万余只,2023年观测到10万余只。南大港湿地候鸟数量从2019年到2023年,4年间增长了4倍,彰显了南大港湿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南大港湿地的生态之变是沧州人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努力成果。同样在沧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乐章,正沿着京杭大运河流向远方。
时针拨回到10年前。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中国大运河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运河河北段的沧州—衡水—德州段和谢家坝,名列其中。
成为世界遗产,是一种荣誉,也蕴含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对于大运河来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其文化魅力的源头活水。我市坚持保护优先,持续推进运河沿线生态综合治理,聚焦凸显大运河沧州段原生风貌,倾力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长廊。
——坚持“引调补蓄”并举,保持运河常年有水,大运河沧州中心城区段实现50年来首次旅游通航;
——加强生态空间管控,开展了运河水质监测,水质持续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
——加强农村生活污水管控,完成沿线140个村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村黑臭水体保持动态清零;
——集中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运河两侧沿线种植垂柳2.9万株,清理杂草垃圾67.8万立方米;
——实施运河沿线规模种植,完成运河13.85万亩土地流转,4000余亩大地艺术区效果初显;
——运河生物逐渐多样化,鱼类和鸟类明显增多,大白洋桥等多个运河段成为白骨顶鸡、绿头鸭、苍鹭、黑水鸡、野鸭等各类动物的栖息地。
一河清水两岸绿,满眼锦绣似江南。如今,行走在大运河畔,河水悠悠,碧波涟涟,飞鸟在清波绿树间翔集休憩,一幅“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尽收眼底。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世界遗产是活态遗产,不仅属于历史,更属于当下和未来。我们唯有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才能共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让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