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总览厅,就像进入时空隧道。从大运河两岸商贾云集、气象森森的帝王之都,到古色古香、万家灯火的民间小镇;从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的烟雨江南,到雄关漫道、风啸马鸣的旷远北方。运河两岸的人民生生不息,世代相守,孕育出不同的地域风情与文化,形成浩瀚璀璨的非遗精华。在沧州展厅里,我没有被仁侠尚义、镖不喊沧的沧州武术感动,也没有被出神入化、斐声全球的吴桥杂技吸引,却在一个角落里,被一棵火柴头染红了眼圈儿。
小时候,我们家只有在做饭、点灯时,才舍得用火柴。大人抽烟时,将艾绒放在火石上,然后用火镰撞击火石引燃艾绒。这是一种用了几千年取火方法。韩非曾在《五蠹》中写到:“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人类自此开始用火,告别茹毛饮血的蒙昧。然而,并非所有木头都可以钻出火,也并非所有人都能钻木取火,保存火种也并非易事。火,对于远古人类来说,是一件奢侈品。后来,人类在劳动中发现,铁器与石头撞击也可以产生火花,还发现艾绒易燃,于是发明了火镰,虽然比钻木取火有了进步,但遇到风雨潮湿天气,还是很难生火。
北齐时,有个宫女不小心将盛有白磷的陶罐打碎,撒落在干柴上自燃。有心计的宫女便将白磷涂在干柴上,放在阳光下照射就能取火,这便是世界上最早的火柴。后来,宫女们将蒲棒绒、芦花、棉绒、木屑与白磷混合,放进青铜管或竹筒里封闭,制成“火折子”。用火时,打开盖子,用嘴一吹就能出火,这是公元577年的事情,传到北宋,更名为“引火奴”。可惜,宫斗中,发明火折子的宫女,被指怀有邪恶妖术丢了性命,也就在这一年,北齐灭亡。元代,火折子被马可·波罗带到欧洲。
几百年后,火折子从欧洲再回到中国时,就成为“洋火”。同船而来的很多东西都带“洋”字。火柴叫洋火,肥皂叫洋碱,还有洋布、洋油、洋灰等,一度“洋”字风靡。那时候,国家羸弱,百姓蒙难,市场被洋人控制。一个“洋”字,将中国百姓的血汗钱,聚敛成满仓满船的黄金白银运往海外。
清末民初,国外强邻环列,国内军阀混战,洋货垄断中国市场时期,旧军阀、买办为一己之私,非但不维护民族工业,却对国货层层设卡、百般刁难、加收重税。他们对外卑躬屈膝,主权沦丧,泱泱大国成了洋货的倾销市场。瑞典的“凤凰牌”火柴、日本的“猴子牌”火柴,在中国漫天要价、倾销几十年。
大运河像一位智慧老人,将世间的一切看在眼里。它贯通的五大水系,曾游荡过飘着万国旗的大船,那是吸吮百姓鲜血的钢铁怪兽。汽笛声觉醒了一些有识之士。他们开始走实业救国之路,何其艰难的选择?沧县兴济运河边长大的汉子钱立亭便是其中之一。
钱立亭是个头脑灵光、有血性、有担当的汉子。他谋划要筹建中国人自己的火柴厂,然而,选址、资金、技术、原料、销售等一系列问题,像层层厚茧,包裹着这位雄心勃勃的汉子。破茧?谈何容易。尽管道路泥泞坎坷,1913年,钱立亭终于在泊头运河畔建起火柴厂,为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带来一束亮光。
但这也意味着磨难的开始。钱立亭虽是能力超强的精明商人,但在国内外环境的强压之下,显得那样渺小而单薄。自建厂初始就惨淡经营,在困顿中跋涉,终没有突破重围,因技术、质量和销售受阻濒临倒闭。危急情形之下,一位显赫人物伸手相助,他就是后来成为中华民国代理大总统的冯国璋。冯国璋虽为军阀,却有着超前的政治眼光和经济头脑,拿出4万大洋救助泊头火柴厂。泊头火柴厂不仅有了资金,还有了冯国璋势力的护佑,地方恶势力和捞油水的官员哪个还敢不敬。
战乱纷纷的年代,实业救国浪潮迭起,一些军阀也醒悟了过来。霸州人韩复榘与泊头人孙桐萱,二人各出5万大洋,扶持山东人宋裴卿在天津租界成立“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开设毛纺厂,成为实业救国、抵制洋货的先锋。他们的产品“抵羊”牌毛线,两只羊顶架的商标设计意图明显,向国人昭示,不惜头破血流,奋力抵制洋货。直到现在,“抵羊”毛线仍是经典毛线产品。
冯国璋这棵大树倒下后,泊头火柴厂又落入艰难境地,日伪时期更是雪上加霜。特别是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任命徐春霖为交河县长。徐春霖纠结汉奸、地痞成立了几千人的保安团,在交河地面上一手遮天。1946年,为了阻止解放军解放交河县,徐春霖在运河丰水期扒开大堤,泊头火柴厂被大水淹没,遭遇灭顶之灾。1950年,泊头火柴厂纳入国营序列,涅槃重生,成为全国著名的大火柴厂。
生活困难时期,火柴被人们视如珍宝,从不浪费一根。奶奶、母亲和大姐在东屋的煤油灯下做针线,我和哥哥在西屋写作业,灯火豆粒般大小,弱不禁风,翻书、喘粗气经常会把灯熄掉。为了节省一根火柴,我端着西屋的灯,用小手遮住灯头,对着东屋的灯,然后小心翼翼地回来,有时回来的路上又熄灭,再去东屋对着。
邻家婶子眼神不好,又是个慢性子,一天下雨,柴草受潮,家中仅有的半盒火柴划完也没有点燃柴草,无法做饭。婶子被火暴脾气的丈夫打了一顿,叔太心疼那半盒火柴了。婶子感觉委屈,寻死觅活,一场风波很长时间才平息。
那时,供销社代销店里的火柴两角钱一包,两分钱一盒。很多人家没钱买,只能拿鸡蛋去换。不少孩子因为玩火柴被打,除去怕引起火灾外,还被责骂是败家子。
火柴时代已经远去。跳动在火柴棍上的那团火焰,记忆中永远不会熄灭。如今泊头火柴厂早已停产,可那个厂、那些人、那些事,被纳入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中,它不再是一家火柴厂,而是大运河世界里永不熄灭的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