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兴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实现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目标任务,探索打造民族乡村“共富联合体”,同心走出一条民族团结进步、特色产业共富的强村富民之路。
海兴县坚持高位推动,构建“一核引领+多方联动”工作局面,针对民族村存在富民路子窄、产业层次低、就业门路少等问题,县委、县政府以民族乡村产业振兴为目标,确定“组织引领、部门协同”总体思路,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相关县领导为副组长,涵盖县委组织部、县委统战部、县乡村振兴局、县农业农村局等21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县级统筹、乡级负责、村级实施”分级负责工作机制,出台《海兴县关于推进民族乡村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制定时间表、任务书、责任状,确保高起点部署、高标准展开、高质量落实。截至目前,共召开部署会、调度会、推进会5次,开展民族乡村产业专题调研2次,研究解决各类问题12个。
海兴县立足资源优势,探索“跨村联建+互融共富”途径和方法,他们谋划思路,明确方向,探索实践“跨村联建”发展模式,指导少数民族村与周围村庄秉持“地缘相近、产业相连、资源共享、经济互嵌”原则,开展村村共建,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等生产经营模式,实现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一体化发展。他们通过片区联建,创建品牌,围绕“一片区一品牌”发展理念,推动各乡镇特色优势民族产业集群化发展、品牌化塑造,打造张会亭镇特色茴香种植示范区、赵毛陶镇秋雪蜜桃种植示范区、赵毛陶镇牛羊养殖示范区和小山乡水产养殖示范区。少数民族村双庙村和小路村联合周边北齐村等8个汉族村庄建立康源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搭建温室大棚140余个,年产值达700余万元。“多刀茴香”已通过绿色食品认证,被确定为地理标志产品。他们通过延链强链兴产业,注重优化产业结构,深挖特色产业发展链条,争取中央及省市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400余万元、乡村振兴产业扶持资金4000余万元,用于支持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条升级等方面,打造集民族团结宣传、农业科普教育、农事体验、观光采摘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2个,推动村集体经济增收100余万元。
海兴县聚焦目标需求,实现“统战聚力+同心支持”良好效果,通过平台搭建优化服务。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搭建各族群众互嵌式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红石榴”种植技能指导、“对标对表”外出学习提升、电商直播培训等活动18场,帮助解决土地改良、生产经营等方面难题35件,推动服务联系常态化见实效。他们通过企业帮扶强化保障,依托“万企兴万村”行动,遴选生产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作为合作社共建方,鼓励企业与共建合作社交叉持股、双向挂职、互设岗位,实现资源集约、供求互补、发展联动。目前,“村企联建”共同体帮助村内少数民族群众新增就业岗位120余个,实现劳务收入30余万元。他们通过人才赋能推动发展,聚焦村校合作,与县职教中心、县技工学校等4个学校开展人才引进交流合作,举办乡村振兴“引智下乡”活动6次;组织农技专家、乡贤、民营企业家等统战成员,建立“同心服务团”,开展“三送”进民族村、乡贤“反哺”家乡、“爱心助农行动”等活动12场,以“统战之为”推动民族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