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黄骅港煤炭港区忙碌如常。船只在港池中来来往往,煤炭在一条条皮带上被有序运输,工作人员步履匆匆,对讲机里的调度指令此起彼伏……煤炭不断地从这里下海,能源保供工作一刻未曾松懈。
10月1日晚上7时,国能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装船指导员王连军登上304泊位货船,开始了新一轮工作。“只要有船到港,需开展装卸作业,我们就必须坚守在一线。”王连军说。
登船后,他与大副沟通,充分了解船舶状况和配载情况,协调船方加速排水,制定最佳装船方案,并通知中控室调度员。“中控,304泊位有船舶靠过来了。”王连军通过对讲机呼叫中控调度。“收到,马上准备作业。”听到王连军的呼叫后,中控调度立即给出了回复。
“煤炭来自两公里外的筒仓,通过活化给料机输送到皮带机上,到达装船机后,再被运往船舱。”王连军说,在这些自动化设备的协同作业下,每小时最高可输送8000吨煤炭。
装船作业时,王连军除了要核对装船作业要求与实际配载量,还要始终注意舱容、水尺变化,及时掌握装船进度。
夜越来越深,观测水尺时,他要带着强光手电筒。由于海面有涌浪,他每次都会多观测一会儿,抓住水面比较平静的那一刻来读取数值。
经过10个小时的不间断作业,这条船迎来了关键的结船环节。在结船作业时,王连军与大副仔细核实水尺及货量。同时,他要求船头船尾要有15厘米左右的吃水差,船的左右要调整到正平。“这是为了保证船舶不超最大水尺,确保航行安全。”王连军说。
随着一声鸣笛,满载煤炭的船舶缓缓驶离泊位,运往南方。
黄骅港是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重要枢纽。王连军在这里工作10年来,亲眼见证了黄骅港码头作业环境越来越干净,装船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靠泊船型越来越大。看着这些变化,王连军深感自豪。
10月2日早上8时,王连军这一班的工作结束,同事来接替他继续工作。此时,各个泊位上又停满了准备装载的船舶。王连军说,他希望今年港口的吞吐量更上一层楼,业绩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