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校回村当“村官” 村子面貌大变样
“有个大校村官出在河间,他就是大庄村的书记石炳启,不图名利他把重担担……”
这段西河大鼓《大校村官》唱的,正是河间市兴村镇大庄村党支部书记石炳启。他20岁当兵,一路干到副师级大校;退休后回乡,他又担起了村庄带头人的担子。6年时间,他带领大家把垃圾遍地的后进村变成了鲜花盛开的模范村。66岁的他,仍旧以军人的姿态带领村民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前行。
几年前,大庄村是河间有名的后进村。村里迫切需要一个有威望、有能力的人改变局面。这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刚刚退休的石炳启。
2018年2月13日,石炳启当选为大庄村党支部书记。放弃北京优越的生活条件,挽起裤脚当起了农民。来之前,几乎身边所有人都劝他不要去,他却说:“我是大庄的娃,我的根在那里。”
上任后,石炳启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抓党建:班子学习交流会、党员群众上党课、党员集体劳动、党员献爱心……他想方设法让领导班子和村民们拧成一股绳。
经过走访调查、听取民意,他梳理出村里急需解决的三大问题:道路积水、乱倒垃圾、私搭乱建。
三大问题中,道路积水最是老大难。经过测算,排水道需要修100多米长,最深处3米,工程造价13万元。村里没钱,怎么办?石炳启大手一挥:不请工程队。他带着村民一起动手,最后一算账,只花了5万多元。
困扰大庄及周边几个村的老大难问题,只用了20天就解决了。竣工那天,乡亲们喜笑颜开。
接着,石炳启一鼓作气解决了村民乱倒垃圾、私搭乱建的问题,大庄村焕然一新。村里建起了花园、小游园、多功能灯光球场等游玩健身场所,建筑面积67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办公楼随后也拔地而起。
之后,他又在村里进行了婚俗改革,让年轻人的婚礼既文明又隆重,还简化了流程、压缩了成本,深受老百姓欢迎。
2018年,在石炳启的谋划下,村“两委”在收回的集体土地上建起了苗圃基地,大庄村的集体经济实现了零的突破。6年过去了,在石炳启的带动下,大庄村逐渐形成了苗木蔬菜经济产业。如今,大庄村的苗木已打入雄安新区市场,而大庄村农产品展示中心也已建成。大庄村越走路越广。
石炳启还担任着大庄片区党总支书记,操心着附近7个村的发展问题。目前,7个村形成了统筹资源、规划同步、共享共建的发展格局,各个村取长补短,互相助力,一个村摸索出的好经验,可以迅速在其他村推广。
在石炳启的影响带动下,村里成立了青年先锋队、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爱心帮扶队等爱心群体。只要村里有活儿,村民们一呼百应。而他,这个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大校“村官”,也成了村里蔬菜和树苗的代言人。春天,树苗供不应求,夏天、秋天,蔬菜又卖了个好价钱,村民们的收入连年增长。许多人都高兴地说:“我们的田野上,真的生出了爱和希望。”
陈春江:
建服务型村“两委” 带村民走上致富路
泊头市泊镇五里屯村,东临泊头市大运河生态公园,北邻泊头市环城水系,村民们所见的是满目绿意、环境怡人,聆听的是潺潺流水、悦耳鸟鸣。这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五里屯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陈春江带领村民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映照。
今年45岁的陈春江,在部队服役时,就是一个好兵,曾多次受表彰。2004年退伍后,他主动放弃待遇优渥的工作,回到家乡:“我回乡就一心想要为父老乡亲做点实实在在的事。”2009年,他当选村支部委员;2016年3月,他成为村里的“当家人”。
五里屯村是个大村,外来人口多,管理起来不容易,可年纪轻轻的陈春江说:“我要建设的是服务型的村‘两委’,而不是管理型的村‘两委’。”五里屯村党群服务中心对面原来是个垃圾坑,一到夏天蚊蝇乱飞。陈春江带领村“两委”成员填平沟壑,打造出一个干净整洁的休闲小广场,使之成为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陈春江上任之初,村里不仅一穷二白,还有外债。村“两委”办公条件十分简陋,“屋里除了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几乎没什么办公家具,大伙儿开会时都没地方坐。”陈春江没有气馁,他组织村民召开议事会,积极协调各部门,着力解决道路交通、饮水安全等问题,村庄面貌开始有了大改观。截至目前,陈春江梳理发现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32个,督促解决民生诉求80件,协调化解邻里纠纷36件。
这些年,陈春江带领村“两委”班子在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乡村产业发展上下足了功夫。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陈春江精心谋划,提前布局,积极争取资金,建起了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的农贸市场,每年村集体增收15万元。他们还帮助有责任心、有上进心的村民开办企业和商贸超市,不仅培养了带领村庄发展的“领头羊”,也极大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
退伍返乡20年,他没有忘记自己曾是一名战士,也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更没有忘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曾荣获“泊头市十佳青年”称号的陈春江说:“我知道,荣誉只代表过去,我也深知未来任重而道远,还有很多工作等着我去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为乡村振兴、为百姓过上好日子贡献自己的力量。”
杨国强:
退伍不褪色 争做乡村振兴“排头兵”
十月,夜里的风已有些凉意。这个国庆假期,沧县薛官屯乡沙官屯村的一片田地上,工人们每天都加班加点,忙得热火朝天。一个穿着迷彩服的身影穿梭其中,如同在部队指挥作战一样,有条不紊地安排着各项工作。他就是沙官屯村的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国强。
“现在做着大棚基础设施建设呢,预计12月就能种植羊肚菌了!”今年43岁的杨国强,2005年退伍返乡,2021年1月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对于“家”,杨国强有自己的定义:“穿上军装,保卫的是祖国这个‘大家’;脱下军装,振兴的是沙官屯这个‘小家’。”
事靠人做,业由人兴。振兴乡村关键在班子,然后发挥大多数人的力量。杨国强积极引进优秀人才,有效优化“两委”成员年龄上、学历上的结构,培养出既年轻又能干、整体素质很高的干部队伍,使村班子“战斗力”大大增强。
这些年,他们始终围绕“如何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这一话题做文章。村里新建群众健身广场4处,休闲游园2处;拆除村内所有公共旱厕,新建水冲式公厕18个;改造坑塘2处,沿坑塘修建步行路300余米,人居环境得到大力改善。今年,村内沿路又安装了太阳能路灯200余盏,村民出行更安全便捷了。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杨国强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改造原来的村卫生室,建成“全民健康大院”,“健康大院”集日常诊疗、健康指导、康复运动、防疫宣传等功能于一体,为每位村民建起健康档案,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健康有人管”的健康管理新模式。
村党支部还积极发挥本村在市、县医院工作人员多的人才资源优势,与市、县医院建立定期义诊服务机制,组织医生“送医上门”,方便群众就医和健康体检,搭建了在外人员回报家乡、本村群众直接受益的好平台。除此之外,他们还每月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开展“健康大讲堂”活动,宣传讲解健康生活新方式。
产业兴百业兴,乡村振兴要把振兴经济、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杨国强通过土地承包、厂房出租、集体养殖等方式,多渠道为群众增收,让群众的钱包鼓起来。
沙官屯村是个农业村。2022年,经过杨国强多方考察与研究,羊肚菌这种珍贵且市场前景广阔的菌类作物进入了他的视野。然而,他并没有盲目投入,而是自掏腰包1万多元种植试验。他先是前往青县承包了大棚,后又邀请沧州农科院老师作为技术指导。两年过去,市场认可,杨国强才将羊肚菌试验成功的好消息带回村里。
说干就干,今年,杨国强迅速组织召开村“两委”会,确定工作思路,又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最终通过以“村集体+农户”共营模式建设大棚种植羊肚菌。沙官屯村在这位“兵支书”的带领下,正走上一条充满希望的致富路。
陈世伟:
挑最重的担子 啃最硬的骨头
如果你见过10年前的任丘市石门桥镇东关张村,一定会惊叹:那个破烂村子,怎么一下子成了秀美之地、时尚桃源?村民们却明白,这是缘于他们有个好的领头人。他就是44岁的村党支部书记陈世伟。
陈世伟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日历,正面,是东关张的新颜;翻过来,是曾经的旧貌。宽达20米的标准化街道,曾是坑坑洼洼的小土路;刘关张结义的雕塑群,曾是私搭乱建的小房和柴火垛;夜色中灯火璀璨的荷花池、石拱桥、音乐喷泉,曾是一片臭坑塘……
走在村里,陈世伟常常忍不住动容。过去的点点滴滴,不由浮上心头。
陈世伟1997年参军,退伍后,和战友们辗转各地经商,2007年回到任丘。他是2012年开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上任伊始,他说:“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咱们先从拆迁拆违干起!”谁知,拆迁第一炮,陈世伟就碰上了“硬茬儿”。
这一户是他的表亲。本已提前做好工作,谁知挖掘机一到,近80岁的表奶奶一下子躺在了地上,任谁说都不起来。村民们都瞅着陈世伟。他叫来“120”:“奶奶上医院住几天,医药费我出!”大家扶起老太太,挖掘机挖下了东关张的第一锨土。
对于条件实在不允许的困难户,他积极想办法,甚至自己补贴安置,让拆迁顺利进行。
之后,他多方寻求支持,对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形成了“五横一纵”的村庄交通网。村“两委”还与保洁公司配合,配备了垃圾清扫车和洒水车,大小道路每天都干干净净……东关张村一跃成为首批“国家级森林乡村”,人居环境大变样。
东关张村有1100多户、3800多人。村民们最缺的是房子。孩子结婚要新房,可房价年年飙升,村民购房压力大……应该发挥好村子邻近市区、位置优越的优势。陈世伟决定,为村民解决住房难的问题。
一年后,“结义新区”首期动工。
小区的名字,取自东关张的来历。相传,汉末刘备、关羽、张飞在村北桃园结义,忠义千秋的故事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陈世伟希望,能够借此提升村民整体素质,形成团结、和谐、文明、互助的风尚。
首期240套房子,不到一天,就被村民们“抢”光了。房子标准高、质量优、配套好、价格优,村民们心里乐开了花。
继开发房地产后,村集体又陆续建起物业公司、面粉厂;新建的小学、幼儿园,让农村孩子从小就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一年四季步步皆景的蜀汉文化特色步行街,提升了村庄的文化品位……村民们的生活蒸蒸日上,村风更加和谐文明。
每天忙于处理村里的各种事务,陈世伟自己的生意却无暇顾及。然而每当走在村里,看到小桥流水、假山亭台,还有人们的笑脸,他便常常陶醉其中,生出一种由内而外的自豪感。他说,这是赚再多的钱也体会不到的。
贾洪刚:沧州银行助企业一路成长
初见贾洪刚,他憨厚真诚,话语间都是对事业的热爱以及对一路帮助他的友人的感激。在众多的“感激”中,他说得最多的就是沧州银行。
53岁的贾洪刚是一名退役军人。现任沧州御东汽车运输公司董事长。1993年退役后,他曾在沧州市化工厂上过班,也曾卖过衣服、做过汽车装具、开过出租车。从2001年开始,他投身运输物流行业,一干就是23年。
从“1”到“120”,这是他的公司运输汽车数量的变化,更是他与沧州银行情感的叠加。23年前,试过多行的他决心做大车运输这份“苦差事”。当时,他只有一辆运输车,想要扩大规模,只能买更多的车。在购车资金欠缺的情况下,贾洪刚想到了去银行贷款。经战友介绍,他第一次走进沧州银行,贷得了第一笔购车款。靠着这笔钱,两三年内,公司发展到了拥有十几辆车。
一日入伍,终身为兵。最初几年,无论去哪,贾洪刚都和司机一起去。长途跋涉他不怕,风餐露宿他也不怕,运输中还有几次差点翻车。这些苦累,他都凭着军人不服输的意志咬牙坚持下来。从2004年创立公司,到2005年公司增加危险品运输资质,贾洪刚公司的运输车数量不断增加,运输规模和范围也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则是资金的周转压力。
在这期间,沧州银行设立了退役军人专属服务中心,开发了很多拥军服务的新产品,不断创新金融拥军的新模式,对退役军人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越来越多,服务也更全面贴心。特别是“秒贷秒批”的贷款政策,及时解决了很多企业的资金难题,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贾洪刚说,23年,他与沧州银行结下了深厚的情感。银行不仅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还经常组织工作人员深入企业,帮助他们分析市场、了解需求、介绍客户。
运输物流行业,最重要的就是安全。现在,贾洪刚的120辆运输车全部都安装了智能监控系统,实现了主动刹车,大大降低了重大事故的发生。在这项资金投入中,沧州银行又给予了大力支持。
贾洪刚说,今年,沧州银行又创新推出了“戎耀金融”系列产品和服务,发行了拥军专属的“戎耀”借记卡,推出了系列拥军、惠军产品,以助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还为退役军人提供优质服务、优先服务、优惠服务;提供专人引导、专区服务、专属权益、专线客服。这些服务让他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沧州银行对退役军人的关心和支持。他相信,自己的企业未来会越做越大,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