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0日
第05版:05

西河大鼓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李雪——

鼓曲铿锵绽芳华

本报记者 魏焕光

▲李雪在演唱

▶李雪在教学

日前,由文化和旅游部、河北省政府主办的第三届全国曲艺木偶皮影优秀作品展演在邯郸举行。在我市选送的西河大鼓《我是说书人》节目的演出现场,演唱者李雪身着华服,挥动鼓箭子,演唱一气呵成,这个节目也最终被评为“优秀剧(节)目”。这一刻,李雪的名字与西河大鼓相映生辉。

鼓声穿越时空

家住河间的西河大鼓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李雪,是一名“80后”。近年来,她致力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河大鼓的传承工作,创作并演唱了《大运河新画卷》《钟灵毓秀美河间》《幸福的记忆》《春满中华》等20余个作品,以曲艺形式歌唱家乡和新时代的变迁。她也因此先后获得第十三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第四届京津冀曲艺邀请赛“最佳表演奖”等诸多荣誉。这一切都是对她坚持传承的最好回馈。

李雪出生于曲艺世家,自小耳濡目染,深受西河大鼓艺术的熏陶。她的外祖父张金贵是西河大鼓朱派第三代传人,她的母亲张领娣则是西河大鼓赵派第四代传人,同时也是西河大鼓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在两位长辈的影响下,自6岁起,李雪就开始学唱西河大鼓,走上了从艺之路。

在李雪的记忆中,童年的时光总是与西河大鼓相伴。别的孩子与玩具为伴,她的玩伴却是月牙板和鼓箭子。每当母亲在家练习新段子时,李雪总在一旁默默跟学,听着母亲反复吟唱,逐渐学会了这些曲目。母亲不在家时,她会偷偷穿上母亲的演出服,站在小凳子上模仿母亲的表演。上学后,尽管学业繁重,李雪依然利用周末时间对着镜子练习手势、站姿和眼神,一练就是半天。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雪唱得越来越动听。有一次,母亲在台上唱,她在后台跟着唱,她的声音意外地吸引了许多观众的注意,大家纷纷称赞她唱得跟妈妈很像。13岁时,李雪在河间市举办的“少儿才艺大赛”中登上了梦寐以求的舞台,演唱了西河大鼓《狸花猫》并获得“最佳才艺奖”。这份认可让李雪更加坚定了传承西河大鼓艺术的信心,她梦想着有一天能够站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自己。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李雪抓住每一个机会来提升自己的技艺。2018年,她前往天津北方曲校参加了中国非遗传承人群(曲艺鼓曲)研培班的学习。白天,她早早来到课堂,主动上台演唱示范,晚上回到宿舍,还会翻看笔记与其他学员探讨,寻找不足之处。经过不懈努力,李雪逐渐掌握了各个流派的演唱技巧。

2019年,她正式拜在家住石家庄的西河大鼓名家宋玉娥门下,不定期从河间开车去石家庄向师父请教,技艺更加精湛。

以使命感传递薪火

“‘燕京八绝’誉九州,名满华夏竞风流,承古烁今风姿秀,技压群芳占鳌头。”9月23日,在河北省第八届旅发大会上,李雪和其他几名演员表演的西河大鼓《燕京八绝赞》让人耳目一新。

为了让西河大鼓这一古老的艺术焕发新光彩,李雪始终坚守初心,致力于传承与发展。

然而,李雪的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艺术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西河大鼓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李雪说,有一次,她参加一个演出,台下的观众全是满头白发的老者,她不禁问自己:“这门艺术真要失去年轻观众了吗?”一种强烈的使命感驱使着她思考如何使西河大鼓被更多年轻人接受。

经过思考,李雪认定,只有让青少年真正感受到西河大鼓的魅力,才能激发他们对这门艺术的热爱之情。

2008年起,她每年通过各种渠道开设西河大鼓培训班,让这门艺术走进更多年轻人心中。在教学中,李雪注重寓教于乐,将有趣的故事情节融入课堂。《蒸年糕》是西河大鼓的经典唱段,讲述的是一个由儿媳妇偷吃年糕引发的家庭趣事。李雪通过讲春节风俗并辅以生动表演的方式,让学生们在欢笑中理解并记住唱词。

为了让学生们练好丁字步,李雪常常和学生们一起贴墙站立,一边站一边念:“头顶一炷香,肩横紫金梁,板在肋下藏,脚踩丁字步,注视正前方。”有一次,李雪不小心崴了脚,但她仍然坚持给学生们上课,即使需要坐着教,她也不放弃。“我从未对教学生这件事感到烦躁,看到有人喜爱西河大鼓,我心里特别高兴。”李雪说。

李雪希望西河大鼓不仅能走进校园,还能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这项传统艺术。在她的指导下,目前,千余名学生走进了西河大鼓的艺术之门,有的学生还考上了艺术类高校继续深造。

除了教学,李雪还利用一切时机传播西河大鼓艺术。在河间市文化旅游公司担任讲解员时,李雪常向来宾介绍河间歌诗和西河大鼓。和其他人不同,她经常边走边唱,生动的讲解常引来阵阵喝彩。一次,一位外地游客听说李雪会唱西河大鼓,专门找到她说:“河间是西河大鼓的发源地,您要是能给我们唱上一段,这趟河间我们就来得更值了!”李雪二话没说,立刻唱了一段,既满足了外地游客们的要求,也宣传了地方文化。

借调到河间市非遗传习所后,李雪的演出活动多起来。不管走到哪里,她都能和曲迷打成一片,尽量满足粉丝们的演唱要求,她也因此收获了一批“铁粉”。这些粉丝不仅是她的听众,更是西河大鼓艺术的守护者,他们和李雪一道守护着传统曲艺的精神家园。

2014年秋,首届“中国河间西河书会”开幕,李雪全身心投入到书会的接待及表演工作中。至今,她已连续参加了十届大会,并多次被西河书会组委会评为优秀演员和优秀组织工作者。

李雪说:“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我们要像珍惜生命一样珍视和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为自己是一名传承者而骄傲,传承西河大鼓是我一生的使命。”

下一步,李雪计划建立一个“西河大鼓展示园”,为老艺人和学生提供一个固定的演出和教学场所,吸引更多人加入传承西河大鼓艺术的行列。

传统与现代相交融

李雪深知,若想让西河大鼓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青春,必须不断创新。为此,除了学习和表演经典唱段,她还积极编排新段子。对于创新性发展,李雪有着自己的理解:“创新不是完全打破旧的,而是灵活运用传统技法,并在作品中融入现代元素。”

李雪与已故西河大鼓词作者刘子敬共同创作的《我是说书人》就体现了这一点。“我一人就是一台戏,既有将来也有兵……有文有武有奸有忠,我能叫数九隆冬下透雨,我能让六月的天气大雪冰封……”这些唱词写得诙谐幽默,让听众能在欢笑之余感受到说书艺人的艰辛与不易。

《幸福的记忆》也是她参与创编的优秀作品,由京津冀三地艺术家联合打造。作品采用了北京琴书、天津时调与河北西河大鼓三种艺术形式,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京津冀20万劳动大军修建密云水库的过程。此作品首次在一个节目中同时采用了3种曲艺形式,且中间用合唱方式衔接,展现出大胆的艺术创新精神。

此外,李雪还积极探索数字化传播路径,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教学视频,让更多年轻人能在家中自学西河大鼓。她借助新媒体力量,制作了一系列关于西河大鼓的微纪录片,令古老的艺术形式经现代传播展现风采。

李雪坚信:越是民族的就越具世界性。她希望西河大鼓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

为将这份宝贵的遗产推向国际舞台,她积极参与全国各地的文化交流活动,使西河大鼓越来越多地走进大家的视野。

2018年,在首届内蒙古旅游产业博览会开幕式上,李雪现场演唱了一段西河大鼓,外国与会嘉宾被这种独特的中国民间艺术深深吸引。“Very good!”“It’s beautiful!”听完她的演唱,许多外国友人起立鼓掌并发出赞叹。

这就是李雪,一位“80后”“老”艺人。在传统艺术受到冲击的当下,她的努力显得尤为可贵。她接过先辈的接力棒,开始艺术的长跑;她开设网络课堂,用现代手段弘扬传统艺术;她坚持“走出去”,让鼓声响遍全国各地;她的每一次出场,都是对传统的致敬与召唤。

对于未来规划,李雪充满信心与期待。她将继续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创作更多富有时代感的优秀作品,践行与时俱进的文化自觉与责任担当。同时,她会继续探索西河大鼓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的可能性,努力拓宽其发展空间,让这一珍贵遗产得到更好传承与发展。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如今的李雪依然每天坚持练习一个小时唱功。除了自己练习,她还带着儿子钟一玮一起学习。李雪说:“西河大鼓就是我的全部,我愿意用一生去热爱它。”

2024-10-10 本报记者 魏焕光 西河大鼓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李雪——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42650.html 1 鼓曲铿锵绽芳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