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66岁的海兴县小山乡张皮村农民巴连甲一直忙碌着:不少人来张皮烈士陵园祭拜烈士,他全程陪同;国庆期间,有人到张皮小学红色基地参观,他义务进行讲解;10月8日起,他又开始给张皮小学培训第二批小小红色讲解员……
只要出现在众人面前,一年四季,巴连甲都精精神神:夏天是白衬衫,春、秋、冬是蓝黑色西服。年轻时当过兵,他至今不改军人作风:身板笔直,步履坚定,讲解时语调铿锵有力,颇为动情。
40年了,他就这么一路干下来、讲下来,从20多岁的小伙儿,成了今天两鬓染霜的老翁。
上世纪80年代,20多岁的巴连甲刚从部队复员回乡不久,就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人——本家爷爷巴延年。
巴延年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离休后定居上海。那一年,他回海兴探亲,说到家乡的革命历史,小辈们却不知情。老爷子急了:“抗战时,海兴可是革命老区,这里有太多感人的故事,没有传承下来,太可惜了。”
一番话深深触动了巴连甲。他决定,一定要为海兴红色文化传承做些事情。
一支笔、一个本,巴连甲一个人踏上抢救性搜集红色文化之路。农民身份让他这条路走得有些艰辛。人们大多不理解,有人质疑他的目的,有人笑他傻,他只能无奈一笑,内心却有个声音:“这是我的使命,是在抢救历史,是给过去那段血与火的岁月一个交代……”
一次,他好不容易找到了李鸿儒烈士的家属,对方开始心存顾虑,他几次上门,都毫无结果。他一遍遍解释自己为什么这么做,并以人格担保,最终得到了烈士的照片和两封发黄的书信……
他的寻访,也得到了很多革命前辈的支持,一年时间,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50多封书信。不少人还随信寄来了革命书籍、抗战时期冀鲁边的作战地图……
手捧这些珍贵史料,巴连甲激动莫名,也信心倍增。他决定,为寻访到的烈士们建立红色档案,让冀鲁边区的革命故事更加丰满。
巴连甲和老伴儿住着3间小土房。饶是如此,他还是腾出东房,把红色档案室建在自己家,自任讲解员,这一干就是几十年。
档案室成立后,很多本村和邻村的人都来借阅资料。资料不够时,他就自己出钱复印,再让妻子用针线装订。
好几家学校聘请他当校外辅导员,常请他去演讲。他给自己和学校定了“三不”原则:不要钱、不接送、不吃请。他骑辆自行车,后来换成了电动车,去了讲完就走。他还把演讲的内容录制成光盘,将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只要是和红色文化有关的工作,巴连甲都甘之如饴。这些年,他还牵头建起张皮烈士陵园,定期祭扫烈士墓;协助张皮小学建成红色基地。他不仅贡献出多年来自己搜集整理的书籍、照片,还和女儿巴健一起担任红色文化义务宣讲员。他说,红色文化传承之路,会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