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7日
第06版:06

同学高文通

田松林

接到高文通寄来的近两年发表的新作,厚厚一摞,大都写大运河,我十分感动。10多年内,我已收到高文通的6本文学作品集了,从内心敬佩我这位勤奋而执着的师弟。我与高文通是同学,都是从教师队伍中选拔到师专进修的。我们都教语文,就分到了一个班。

他听说我也爱好文学,刚刚认识,就拿着一首诗歌让我看,并说:“这首小诗是在梦里得到的。”这,我并不奇怪,我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这一下,更加拉近了我与他的距离。一个人,如果对某种事物爱好到一定程度,就会在思想上幻化出一种意想不到的境界,那就是“诗”。读完他的诗,我头脑里立即闪现出一个美好形象。

为了学习交流,学校要求学员以县为单位各办一期黑板报。第一期由东光来办。东光是一个文化大县,人才济济,文化底蕴深厚。第一期办得非常漂亮,得到了学校和全体学员好评。第二期由黄骅来办。当时,黄骅来进修的只有两位语文老师,我与郭殿云。对于办黑板报我们感到很为难,但是难也得办,也不想落后。办黑板报就给一个晚上的时间,我与郭殿云只能挑灯夜战。转眼到了夜间12点,我与郭殿云正煞费苦心地研究着,高文通来了,说:“怕你们忙不过来,我来搭把手。”说是搭把手,其实是精心策划。我们很吃惊,问:“咱这是搞竞赛呀!你怎么来为我们出力?”

高文通笑了:“竞赛是为了交流经验、共同提高,不是谁压倒谁!”两个人的工作三个人干,很快就完成了任务。评比的时候,黄骅与东光并列第一。从此,我与高文通就成了好朋友,成了互诉肺腑的挚友。

后来,我们离开学校从了政,来往更加密切。高文通说:“我们走下三尺讲台,登上了社会大讲台,服务的对象变了,但,千变万变,当教师的育人初心不能变。”一句话,说出了为人的真谛。人生目标就是立德、立功、立言。立德、立功是我们的向往,立言是我们的职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第一位的。当老师,首先就是要把做人的道理教给学生。文化名人曾仕强说:“人生下来,主要任务,就是不断修正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君子。在这条人生之路上,有的人明白,有的人则不明白,就需要人去引领、去教育。而老师,就是要把引领、教育的任务担当起来。”

人,绝大多数的时光是在社会上度过的,每一步都需要端正方向。当老师要立言,用自己的“立言”去引领群众,这便是我与高文通励志文学创作的渊源。我主要是写小说,立足本土,挖掘发现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有意义的人和事,使之成为一种人们共识的典范,在广大人群中发扬光大;高文通则是多面手,小说、散文、诗歌都写。发现好人好事,适合哪种体裁,就用哪种体裁,自由选择,得心应手。

高文通的文风是朴素的、真诚的、老实的、大众的。读他的文章,就像听他在说话,没有渲染,没有夸张,实话实说,娓娓道来,把最想说的说出来,把道理告诉大家。他说,写文章不是想显示自己,不是争强好胜,更不是为了挣稿费。应尽量把文章写实、写短。应向唐宋八大家中的曾巩学习。曾巩的文章实在、短小。曾巩曾写过一篇《越州赵公救灾记》,没写灾情如何惨重,没有写赵公如何英明,也没有写灾民如何感恩,只是把救灾的方法,救灾的效益写了出来。曾巩知道,灾情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把人们最想知道的写出来,就足够了。这样的文章初读也许觉得枯燥,不生动不华丽,但读者却得到了福报。朱熹评价曾巩说:“予读曾氏书,未尝不掩卷废书而叹,何世之知公浅也!”高文通就是这样一位秉承如此文风的作家。

高文通说:“我写小说是在‘一读三求’中进行的。‘一读’即读书,‘三求’即求实、求短、求新。”求实是写真实的,社会上真正存在的、普遍的现象;求短,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就会让读者清楚地看到一个人物形象;求新,这是另一种境界,这种境界也是从求实中来的。从另一个角度重写老故事,从另一个角度给世人以启迪。

高文通的散文是用情写的,无情便无文章。人们都说,文学是人学,人学也是情学。有情的文章就有血有肉,无情的文章则是僵尸。在高文通的几本散文集里,篇篇都是对情的抒发。他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大自然、感恩耕牛、感恩雨,甚至感恩美食,他写的一切,都从情出发,所以篇篇感到亲切。

高文通年至耄耋,笔耕不辍,始终以一位老师的本心,在立功立言。我的家训中有一句话:“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简单、俗气,但在辈辈讲、天天讲的传承中,却有利于树立优良家风。高文通的文学作品,通俗、实在,看似一般,如果世人都能照文通的立言去做,就能成就良好的社会风气。

2024-10-17 田松林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43411.html 1 同学高文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