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杰
孩子搭积木、玩游戏,老人下棋、聊天,“银发垂髫”和谐共处,其乐融融……据媒体报道,一些城市社区携手民营幼儿园积极参与养老服务,“老幼共托”应运而生。“老幼共托”也是一种温情传递,老幼之间的交流,为彼此带来积极的情绪价值,有利于代际间的知识共享与情感交融。这一做法值得借鉴。
“一老一小”是两大特殊群体。近年来,伴随“银发浪潮”到来,养老需求不断升温,一些城市的托幼机构面对当前“一老一小”发展的新形势,及时更换赛道,试点“老幼共托”,将托老与托幼服务相融合,打破传统养老与育儿的界限,在同一空间下对老人和孩子进行照料,一站式解决居民养老、托育两大难题。这一模式契合了社会需求,为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解决了后顾之忧。
托幼和托老,虽然涉及的人群不同,但服务内容有相似之处。比如,小朋友需要照看、陪伴等,老年人也有类似需求。从现实条件看,幼儿园具备一定的场地和人员优势,提供养老服务具备相应基础条件。一些幼儿机构转型后,除了提供基本的生活照顾,还组织祖孙亲子课堂、老幼生日会等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能帮助老人减轻孤独感,促进老人身心健康,同时老人的丰富阅历也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近些年,各地都在不断探索养老新模式,并出台政策鼓励多元力量发展康养事业,一批康养中心、孝老食堂应运而生。当然,各地情况不一,人口结构不同,有养老设施不健全的情况,也有存在用户不足、空间闲置的问题。因此,无论是有余力的幼儿园参与养老服务,还是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嵌入普惠托育点,都不失为盘活资源的有益尝试。我们期盼更多类似“老幼共托”的新办法得以应用,更好地解决“一老一小”的照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