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玉洁
日前,一场精彩的校园文化故事演讲比赛在沧州高新区实验学校展开。七年级各班的参赛选手将教学楼走廊两侧文化墙上展示的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娓娓道来,用绘声绘色的讲述生动再现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经典场面。
今年9月,沧州高新区实验学校初中部正式投入使用,500名七年级新生在这里开启了精彩的初中之旅。
高效课堂促学习
“有理数”的相关知识,特别是“正有理数和负有理数”的理解和运算,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怎样才能让学生把这部分知识掌握得更扎实呢?除了常规的讲解和练习外,七年级3班数学老师李淑芳还为孩子们设计了“有理数大富翁”游戏。
游戏开始时,每组学生轮流掷骰子,根据骰子上的点数决定棋子移动的步数。到达某个格子后,就需要完成格子上的任务或挑战,其中包括运算挑战、解释挑战和策略选择。完成任务可获得游戏币。游戏币的数量代表该组的“财富”,也是最终胜利的依据。当所有小组都完成一轮游戏或达到预设的时间时,游戏结束。老师负责统计各组的游戏币数量,并宣布获胜组。
这个看似简单的游戏,不仅让学生们加深了对有理数(特别是正有理数和负有理数)运算规则的理解,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和策略规划能力,激发出大家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为了帮助孩子们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节奏,沧州高新区实验学校初中部不遗余力打造高效课堂。
每天同一学科的全体教师至少安排出一节课用于集体备课,从而保证每一堂课都饱含集体智慧,都经过教师的精心打磨。七年级所有班级统一教案、统一课件、统一习题、统一检测、统一教学进度。
老师们还积极参与听、评课研讨活动,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六关注”,即关注教学环节设计、关注重点难点、关注辅助手段的应用、关注板书设计、关注练习设计与知识拓展、关注授课教师的身体语言,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在日常教学中,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老师们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坚持讲、练、评、查相结合;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精选作业内容,分层布置作业。课后,老师们或是在办公室里批改作业,或是对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甚至牺牲午休时间,只为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难题。
舒适午休提精神
为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沧州高新区实验学校制定了中午学生在校用餐和午休制度。在学生用餐和午休期间,值班老师全程陪同。
过去,学生们通常趴在课桌上休息。由于姿势僵硬,休息效果并不好。沧州高新区实验学校考虑到这一情况,为每个教室配备的都是可折叠课桌椅,学生可以放倒椅背,稍稍躺下,从而使午休更加放松、舒适。
中午,老师们轻轻拉上窗帘,在教室里默默守护,努力为孩子们营造宁静安全的休息环境。
师生共同在校午休,这种非教学环境下的接触打破了传统的师生界限,双方开始以更自然、更亲切的方式交流。老师可以借此机会了解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学生也能感受到老师在教学之外的亲近与关怀。
虽然午休时间短暂,但是让孩子们的大脑和眼睛都得到了很好的休息。睡醒午觉后,同学们可以精力充沛地投入到下午的学习中。
收听新闻获益多
正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新闻不仅是学生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也是学习语言表达、逻辑思考的绝佳材料。初中阶段正是知识储备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听新闻,他们可以接触到各种社会现象和事件,逐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加强思想政治修养,沧州高新区实验学校利用每天中午10至15分钟时间,开展“收听午新闻”活动。学生人手一本新闻记录本,随听随记。
七年级8班的孙梦洋原本对新闻并不感兴趣,觉得那是大人才关心的事情。但是,上初中后,通过学校的“收听午新闻”活动,她开始关注新闻。渐渐地,她发现,新闻中不仅包含了国内外的大事小情,而且还有许多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课堂上,她变得越来越活跃,经常恰当引用新闻中的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同时,她还把新闻内容当作素材写进作文里。更重要的是,听新闻让孙梦洋学会了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她开始深刻思考每一个事件背后复杂的原因和可能造成的影响。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让她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都得到了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