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4日
第06版:06

戎耀狮城·闪亮的名字

滕伟:

医者仁心 军人本色

他曾是一名医术精湛的军医,守护着飞行员们的身体健康。现任沧州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的他,积极推进京津冀医联体建设及市县人民医院联盟,让优质医疗资源既引进来,也沉下去,满足了更多百姓的就医需求。他还记挂着那些曾经保家卫国的退役军人,在医院开设了我市首家退役军人医疗门诊,让无数退役军人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他就是滕伟。

今年9月,滕伟荣获河北省“最美退役军人”称号。领奖台上,他动情地说:“曾经的军旅生涯让我懂得了军人的奉献与牺牲,退役后,我总想为战友们做些事。开办退役军人医疗门诊,对我来说,是一种情怀,也是一份责任。为患者服好务,是我不变的追求和奋斗的方向。”

滕伟是青县人,1997年从张家口医学院毕业后,被特招成为空军某部的一名军医。他服务热情、技术精湛,深受战友们的好评。2003年,一名女兵从3楼不慎跌落,病情危急。在医疗条件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滕伟凭经验判断女兵为脾脏破裂。部队离地方医院较远,如果转运,存在较大生命危险,滕伟果断地为女兵实施了脾脏修补术。由于处置得当,女兵转危为安,滕伟也因此受到了部队的通报表彰。

做好飞行医疗保障工作是军医的重要任务之一。只要有飞行任务,他就要在凌晨3点进场,晚上9点后才退场。这中间,他必须在救护车上密切观察飞机情况,同时做好紧急医疗救治的准备。在部队8年,他从不允许自己有丝毫懈怠。他说,医疗保障任务看似单调,却责任重大,特别磨炼和考验一个人的意志力。

转业到地方后,滕伟依旧保持着军人作风,在我市卫生系统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2023年8月,担任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后,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将推进京津冀医联体建设作为医院工作的重要抓手,带领团队奔赴京津30多次,先后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天津肿瘤医院等11家京津医院建立联合协作关系,开展专科共建、技术合作、远程协作等多种形式对接,将众多先进技术、优质专家资源引进来,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内顶尖医院的医疗资源。

同时,医院还与20多家县级人民医院建立“市县人民医院联盟”,通过专家坐诊、学科共建等方式,将医院的优质资源沉下去,有力提升了基层医院诊疗技术水平,惠及当地百姓。

2023年9月,市人民医院开设了我市首家退役军人医疗门诊。在这个门诊,退役军人可以享受到优先诊疗、费用减免、全程引领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有位老兵来医院就诊时,只是说有些胸闷。医生迅速优先为他进行了检查,发现他患有严重的心梗,已危及生命。医院立即启动退役军人绿色通道,紧急组织医疗骨干为他进行了手术。医护人员争分夺秒,与死神较量,终于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老兵住院期间,滕伟多次去看望他;康复出院那天,滕伟带领医护人员一直把他送到医院门口。滕伟说:“他们曾守护祖国的安宁,我们要守护好他们的安康啊。”

至今,退役军人医疗门诊已为1.2万余名退役军人提供医疗服务,随访满意度达到100%。160多封感谢信和满墙的致谢锦旗背后,是一个又一个温暖的拥军故事。滕伟说,退役军人们的认可,更坚定了医院办好这一门诊的信心。一年来,医院已两次升级对退役军人的医疗服务,服务更贴心、更细致、更全面。

此后,按照这一模式,医院又率先在我市建立了“沧州好人”医疗门诊,为获得“沧州好人”荣誉的群体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滕伟表示,今后,他们将继续探索退役军人和“沧州好人”医疗保障新路径,关爱、温暖这两个光荣群体,让军人和好人得到全社会的尊崇。

杨朝:

永远的“尖兵”

退伍前,他是尖兵;退伍后,他仍是“尖兵”。不论角色、身份如何变换,他的军人本色从未改变,他就是杨朝。

今年34岁的杨朝,是河间市果子洼回族乡杨刘庄村人,曾多次参加和执行国内国际重大军事任务。2014年,通过层层选拔,他从众多战友中脱颖而出,代表中国维和部队远赴非洲南苏丹执行联合国国际维和任务。一次,联合国营地遭受武装袭击,18名枪伤难民被紧急转往当地的二级医院救治。为了防止伤员再次受到冲击,联南苏团紧急指示中国维和部队对医院实施24小时高度警戒。当晚,杨朝找到领导,主动请缨:“我是共产党员,让我去吧,我眼睛尖,反应快!”

在那里整整一个月时间,杨朝带领一个警卫组白天战高温,夜晚斗蚊虫,始终坚守岗位,以确保伤员安全。轮到他休息时,他也总是不闲着,帮着战友做这做那。他用坚定的意志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因此被称为“维和尖兵”。

“当兵最大的收获,不是荣誉,而是责任、使命。”杨朝说,退伍后他受邀加入了北京市朝阳区优秀青年讲师团,并担任北京市朝阳区少年军校的总教官,教给小朋友们更多的自护安全知识,为未成年人群体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工作之余,他加入了首都老兵志愿者和团市委青年志愿者的服务队伍,6年开展了送安全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活动上百场。

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杨朝还当起冬奥志愿者,协助维持秩序、疏导人群、引导嘉宾。在近几年的征兵前夕,杨朝都会以“征兵宣传形象大使”“榜样代表”“优秀学生代表”等多重身份走进高校,带着真情实感讲述切身经历,作征兵宣讲,激励青年学子奋发有为、积极投身国防事业。

当有人需要帮助时,杨朝总是本能地第一时间冲上去。

2022年6月12日,在北京市朝阳区某小区,一名4岁左右的男童,因食花生气道被堵,心脏骤停。孩子家长吓得瘫软在地,急得大声呼救。当得知孩子的情况后,杨朝赶紧拨开人群,大喊一声:“让开通道,我来!”他立即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对孩子进行施救。为了防止孩子在昏迷状态下咬伤舌头,他把自己的手指塞到了孩子嘴里。施救过程中,孩子不时吐出来一些花生,之后,杨朝将孩子平放在地上对其进行心肺复苏。10分钟后,120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医生说孩子已经有了心跳。杨朝又协助医生将孩子抬上救护车,这才默默回家。这时,他才发现由于长时间跪在水泥地上摩擦,双膝已经血肉模糊,两根手指也被孩子咬破了。当听闻所救男童脱离生命危险、转危为安时,杨朝说,“这一切都值得!”

陈庆昇:

当好退役军人贴心人

在东光县城有一条拥军街,百余家商店门口,都张贴着红色的拥军优属宣传标语。东光县爱国拥军志愿者联合会就设在这条街上,联合会会长陈庆昇牵头创建的“退役军人之家”也在这里。

陈庆昇1978年3月入伍,第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3年退伍回到东光家乡。

退伍之初,他被安置在东光县水利局工作,1984年调至东光县乡镇企业局二轻公司。其间,无论在哪个岗位,他始终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带兵的经验管理公司,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006年二轻公司改制时,他自筹资金买断公司独立经营,先后创办了东光县华升公司、东光县华升物流有限责任公司。为适应国家环保战略,他创办了沧州铭宇化工有限公司,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清洁能源服务企业。靠着一股拼劲儿,几年时间便把企业打造成了东光县化工行业的龙头企业。

陈庆昇说,从企业创建之初,他就与沧州银行建立了紧密联系,结下了不解之缘。从2007年投资150万元建立第一家化工公司到2010年投资上千万元成立物流公司,再到2018年投资上千万元打造“绿色”发展企业,这个过程中,每次面临资金困难,沧州银行东光支行都给予了手续特批、利率优惠、及时批复等大力支持,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保障。

一日从军,终身军魂。陈庆昇是一名热衷于“双拥”事业的退役军人。2020年1月,县里筹建东光县爱国拥军志愿者联合会,陈庆昇将自有房屋建成“退役军人之家”,无偿用于联合会日常办公,他又投资数十万元为退役军人建起台球室、乒乓球室、餐厅、休息室、阅读室等多个活动场所。

全票当选会长后,他组织志愿者开展了“百城万店拥军行”“老兵永远跟党走——国防教育进校园、进企业”等系列活动;定期走访慰问困难退役军人;依托个人企业建立退役军人就业孵化基地,优先聘用退役军人(军属)26人,先后向110家拥军联合会会员企业输送42名退役军人,让他们实现了再就业。

他还广泛吸纳退役军人志愿者,将各行各业的优秀退役军人、爱心人士吸纳到志愿者队伍中来,经常性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截至目前,联合会已吸收会员单位100多家,设置服务站260多个,安置退役军人和军属70多名。凡是来东光办事的现役或退役军人,“退役军人之家”免费提供食宿和各种帮助。66岁的他被许多退役军人亲切地称为“老大哥”“贴心人”。

陈庆昇也因此先后被评为“东光县优秀退役军人”“沧州市优秀党务工作者”“河北省千名优秀退役军人”。

袁冰:

向险而行的“火焰蓝”

脱下“橄榄绿”,换上“火焰蓝”。他们就是和平年代离牺牲最近的群体——消防救援队伍。袁冰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

39岁的袁冰,2018年10月退役,现任吴桥县消防救援大队大队长。从消防兵到消防员,改变的是装束,不变的是初心。灭火救灾、抗洪抢险、保障大型活动、解决日常生活难题、做好消防检查培训……处处都有他的身影。

参加消防救援工作10余年来,他参与各类灭火救援1400余次,营救被困群众120余人,参与处置了“4·9”某市场商铺火灾事故、“10·1”某大厦高层火灾事故等急难险重任务。

特别是在沧州某石化公司油罐爆炸火灾事故处置中,袁冰坚守一线阵地近90个小时。战斗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观察火情,掌握现场真实情况,他冒着随时发生的高达数百米的沸溢喷溅危险,深入火场抵近测温36次,最近时距离着火罐不足5米,为现场指挥部决策提供了关键依据。总攻中,他不顾个人安危,爬到距离6号罐不足20米的高喷车顶指挥灭火行动,经历4次喷沸,成功扑灭6号罐火情。在最大一次沸溢喷溅过后,为抢占最佳攻占时机,他不顾个人安危,身先士卒,顶着浓烟深入6号罐东侧。他的行动极大地激发了现场救援人员的斗志。他与4名攻坚组队员冒着沸溢喷溅和流淌火蔓延的危险,在80厘米厚的热油中爬行前进开展攻坚灭火行动。他往返进入火场5次,致使手臂皮肤多处被烫伤,面部也被灼伤。

“忠诚履职,提质强能”是袁冰不懈的工作追求。作为业务骨干,多年来,他认真研究消防救援业务,成为河北省消防救援队伍灭火救援专家组、装备建设专家组成员。在全省、全国的各项专业技能考核中,他带领的团队每次都名列前茅。

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袁冰还不遗余力地投身公益慈善事业。近年来,他带领指战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0余次,制定便民利民措施20余条,参加义务献血50余人次,捐助善款2万余元。他所在队站获评“河北省青年文明号”。

2015年6月,因在处置某市场火灾中表现突出,袁冰被授予个人二等功;2021年11月被应急管理部、人社部联合评为“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工作者”;2022年3月因在处置石化火灾中表现突出,被授予个人一等功;2022年7月被河北省委宣传部、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省军区政治工作局评为“最美退役军人”。

杨进涛:

百姓身边的“帮大哥”

他是一名记者,用笔和相机记录着武垣大地上的新闻故事;他是一名志愿者,用爱心温暖着一个个陷入困境的人;他是一名退伍军人,用行动诠释着军人冲锋陷阵的英勇精神……他,就是肃宁县融媒体中心的记者,《肃宁周报》编辑部主任杨进涛。

今年56岁的杨进涛,是土生土长的肃宁人。他17岁入伍,当过文书、电工,也当过报刊编辑。1999年,结束了13年军旅生涯的他,转业到地方,成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2010年,他背起相机、拿起笔,开启了记者生涯。从此,他的足迹遍布肃宁的大街小巷、阡陌乡村。

2011年初冬,师素镇西南庄村的两名民工在工地清理排水沟时不幸遇难。开发商的冷漠、包工头的嚣张,让两个家庭陷入绝望。接到家属的求助后,杨进涛咨询律师,联系劳动仲裁部门,面对包工头的威胁,他坚决要为遇难民工伸张正义。在他的努力下,最终为遇难者家属争取到了应有的赔偿。

这只是杨进涛工作中的一个片段。工作之余,杨进涛还牵头成立爱心组织,开展助学、助残、助老、助困等公益活动,参与创建了肃宁爱心公益协会、肃宁援老志愿者协会、肃宁爱心助学联盟等爱心团体。多年来,杨进涛和志愿者们长期帮扶乡村孤寡老人,为困难家庭募集善款300多万元,还资助了300多名学生。在他们的帮助下,许多困境家庭重拾希望。

2013年12月26日,窝北镇百道口村的村民宋大将求助杨进涛。他8岁的儿子患有白血病,为了给孩子看病,花光了家里积蓄,还欠下20多万元外债,他打算把房子卖了筹款。杨进涛了解情况后,发动志愿者组织募捐,一天时间就筹集了12.5万元。

有人不理解,有人质疑宋大将是杨进涛的亲戚。募捐现场,杨进涛走上台,叙述了事情的经过,然后说道:“他是我的亲戚吗?以前不是,但从现在起,就是了!”台下瞬间掌声雷动。

2021年12月,肃宁县融媒体中心创立了《老杨帮忙》新闻栏目,专门为百姓解决生活的难点,杨进涛担任主持人。从此,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接听求助电话。

2023年11月,我国北方蔬菜价格断崖式下跌,菜农苦不堪言。肃宁县尚村镇西何家庄村曹大河家地里的20多万公斤大葱和白菜没有销路,无人问津。如果烂在地里,全家投入的20多万元和一年的辛苦都会化为泡影。曹大河上有老下有小,孩子正在上大学,一时间,一家人陷入窘境。杨进涛听说后,化身销售员,连续5天直播,帮助曹大河一家卖菜,最终解了他家的燃眉之急。

两年来,《老杨帮忙》节目助销各类农副产品650吨,助力解决困难群众大事小情近200件……长期超负荷工作,生活不规律,让杨进涛患上了滑膜炎、肾囊肿、腰肌劳损、膝盖半月板重度损伤等疾病。就在两个月前,他在下乡采访的路上意外摔伤,造成身体7处骨折,不得不停下脚步、卧床休息。在肃宁百姓的心中,他仿佛一位行走人间的天使,用一颗赤子之心,将爱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需要关怀的心灵深处。

2024-10-24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44118.html 1 戎耀狮城·闪亮的名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