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46岁了,与《沧州日报》结缘是刚刚参加工作时。上世纪90年代,我所在的沧州市育红小学给每个办公室订阅了报纸。工作之余,我就喜欢读报纸。《沧州日报》的内容覆盖面非常广,上至国内外热点事件,下至社会生活市井百态,它都有所涉及。可以说,一份《沧州日报》在手,便能做到“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正因如此,《沧州日报》很快成为我了解外界信息尤其是沧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
那时候,如果能在《沧州日报》上看到沧州市育红小学的报道,我总会感到特别激动。我也时常期盼着自己有朝一日能成为报道的主人公。
令我感到惊喜的是,这个机会真的来了。10多年前,我利用暑假时间沿着大运河从北京骑行到杭州,并坚持在网络上发表文章和照片,记录旅途中的见闻和感受。《沧州日报》的记者得知后,对我进行了采访,并将我的骑行故事写成新闻报道刊发在报纸上,我为此激动了好几天。此后,我经常沿着大运河骑行,拍摄大运河,通过一张张照片记录大运河的变化……这一切都是源于那一篇报道给我的动力。
前几年,我调到运河区文旅部门工作。工作平台变了,我与《沧州日报》的联系始终未断。其间,因为工作需要,我有了更多时间、更多机会记录大运河美景,拍摄家乡变化。蜿蜒流淌的大运河、麻姑寺旁的老房子、钟灵毓秀的南川楼……无论是四季更迭,还是人间烟火气,只要是与大运河有关的人和景,都成了我拍摄的对象,其中很多照片刊发在《沧州日报》等媒体上,很好地宣传了家乡的变化。
因为爱好摄影,我与《沧州日报》的很多摄影记者成了好朋友。由于大家都喜欢摄影,有很多共同语言,我们经常在一起交流摄影技术和拍摄经验,我的摄影水平也得到快速提高。
如今,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但我每天坚持读报的习惯始终未变。《沧州日报》的“文化看点”“百姓故事”等版面和栏目是我的最爱,这上面的文章讲述的都是老百姓的身边事、身边人,让人读起来倍感亲切。此外,相比于网络上快餐式、碎片化的信息,《沧州日报》刊发的各类文章更有思想深度,更能引人思考。
《沧州日报》是一个平台,更是一个舞台。它给了每一个像我一样的普通人展示自我的机会。我相信,我也会和《沧州日报》一起不断进步。
周 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