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日前,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接连审理了两起涉及未成年人二次充值、打赏的案件。案件中,家长希望追回全额充值、打赏的诉求,未获法院支持。这也警醒家长,孩子充值打赏,家长不能“甩锅”,该负的监护责任要切实担负起来。
近几年,网上不时出现未成年人偷拿家长手机给游戏充值、打赏主播等新闻。未成年人出手很“大方”,几百、几千、几万元的都有,等到家长发现,往往已经“损失惨重”。有些家长发现孩子的大额打赏行为后,不总结教训,继续疏于对孩子的教育和监管,也不采取补救措施,不改银行卡密码、不设置限额,导致孩子再次作出打赏行为。一些家长借助“未成年”的名义希望追回损失,却绝口不提作为监护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的裁决表明了一个态度:家长疏于对未成年人教育和监管,需承担相应过错责任。
笔者认为,造成未成年人巨额打赏主播事件的重要原因,一方面,部分平台缺乏更为有效地甄别和防范未成年人网络消费的措施;另一方面,一些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怀,没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对与自身财产相关的重要信息缺乏保护意识,无形之中纵容了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一些沉迷手机的未成年人的内心存在孤独感,有时候主播的一句“么么哒”就让未成年人深陷其中。这警示家长,要用心陪伴孩子成长,尽量给孩子创造丰富多彩的生活,培养他们多元的兴趣爱好,如运动、阅读等,减少孩子对手机的依赖。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带头控制自己使用手机的时间,为孩子树立好榜样。监管部门要不断延伸监管链条,规范各个网络平台打赏机制。网络直播平台要完善内容审核机制,不做网络直播打赏乱象的“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