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5日
第06版:06

李树花:残疾孩子的“妈妈”

本报记者 杨静然

教学中的李树花(左)。

今年是李树花来到河间市特殊教育学校的第4年。早上7:30前到学校,已成为她雷打不动的习惯。不同于其他老师直奔办公室,她总是站在学校门口,用温暖的笑容,迎接每一位孩子的到来,和家长拉家常,了解每个家庭的情况。

河间市特教学校在校生不足百人,但令李树花操心的事却很多——孩子们身患聋哑、多动症等疾病,通常老师一个指令要重复无数次……每个孩子的情况,李树花都了如指掌。

“特教老师是陪蜗牛散步的人。”李树花这样形容自己的职业,“带着残疾孩子不能走太快,也不能心急,必须耐心地观察他们的步伐,熟悉他们的节奏,引导他们一点一点向前走、往上爬。”

走进孩子内心

今年49岁的李树花,原本工作在河间市第一幼儿园。2020年,她正式担任河间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尽管做足了心理准备,但真正看到这些特殊的学生时,她还是吃了一惊:这里的孩子最大的16岁,最小的6岁,大多患有聋哑、脑瘫、多动症等疾病,还有的肢体残疾、智力发育迟缓。看着他们,李树花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难受。

但李树花也相信,爱,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每一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光芒。

对于每个特殊的孩子,李树花花费的心思是普通学生的数倍。

学校里有一处空地,李树花和老师们种上了花。到了夏天,这里俨然一座花园,红的、黄的、粉的,每当孩子们驻足,她都会轻声细语,引导他们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花园一旁的试验田里,各种蔬菜一应俱全,小白菜、生菜、香菜……不仅供应学校食堂,李树花还带着孩子们上街售卖。

除此之外,这所学校里没有保洁员,打扫卫生全靠老师和学生们。可别小看了这项劳动,久而久之,孩子们都养成了爱干净、讲卫生的好习惯。

“对于这群特殊的孩子来说,培养出一种好习惯并非易事。”她说。

收获感动和欣慰

时至今日,李树花还对一张贺卡记忆犹新。

康复班的学生小林(化名)患有先天性智力障碍,刚入学时像只小刺猬,经常和同学打架。无奈之下,班主任找到李树花求援。

原来,小林的父母忙于打工,顾不上照顾他,小林一出门就会被同龄孩子欺负打骂,父母干脆就把他锁在了家里。

李树花觉得,小林之所以对人充满敌意,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她和班主任商量,多赞美、多夸奖他,通过赏识教育发现他的闪光点。她们还让小林去照顾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的学生。没想到,小林的性格改变了,学会了如何正确跟同学交往,建立了自信心。慢慢地,小林打开了心扉,变得爱笑了,见了人也会主动打招呼。学校举办包饺子比赛,小林又擀皮又包饺子,融入了大家庭。去年元旦,小林送给李树花一张贺卡,虽然有两个字写错了,但一句“老师,您辛苦了”,深深触动了李树花的心。

对于听障的孩子,李树花更是倾注了加倍的心血。她利用晚上时间学习手语,从书本到视频,每一个手势都力求精准。当第一次用手语与孩子们交流时,那份喜悦在孩子们的脸上绽放,也洋溢在李树花的心中。

特殊的关爱

学校还有13名孩子因身体重度残疾不能到校学习,李树花每个月都会带着老师和教具送教上门。

家住河间市瀛州路街道的小雨(化名),全身只有头部以上能动,一家六口,其中有四位是残障人士,全家靠爸爸打工和姥爷捡废品维持生活。得知情况后,李树花除了送教、送康复知识上门,还联系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为小雨捐款捐物,使一家人生活得到改善。

曾经有人问李树花:“教这群特殊的孩子,要付出更多精力。你不后悔吗?”

“能听学生喊我一声‘老师’,能等到一次久违的目光对视,能看到孩子一笔一画多写下几个字,我就很开心。”李树花望向窗外,“假如再选一次,我还会做一名特教老师。”

2024-11-05 本报记者 杨静然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45083.html 1 李树花:残疾孩子的“妈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