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沧州特色农产品,其品牌建设对于提升区域形象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沧州重点打造了黄骅旱碱麦和沧州时蔬两个区域公用品牌。同年底,黄骅旱碱麦进入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单。今年2月,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旱碱麦特色产业创新基地在沧州揭牌。目前,沧州以建设科技农业、质量农业、绿色农业为基础,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全面提升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为品牌培育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黄骅旱碱麦产品具有品质天然、出粉率高、韧性强等特性,蒸出来的馒头、面花麦香浓郁、软绵筋道。更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几十年的选种与改良,已经拥有自己的“种子芯片”。黄骅旱碱麦加工产品包括面粉、面花、挂面、面包、啤酒等,主要销往京津冀、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山西、内蒙古等地。据市邮政管理局统计,自今年6月旱碱麦开镰收割以来,沧州已寄出180余万件旱碱麦系列产品。如今,除了旱碱麦,盐碱地上还培育出了“黄骅苜蓿”“南齐茴香”“碱地梨”等多个农业品牌。截至目前,盐碱地农产品全产业链条产值达135亿元。
《沧州旱碱麦》地方标准于今年9月发布,这对于提升旱碱麦质量,加强旱碱麦标准化生产,促进旱碱麦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通过开展食品行业市场跟踪监测,分析研判市场趋势,根据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明确本地区食品产业发展定位,制定行业完善发展规划。企业通过行业门槛后可向行业协会购买商标行使权,合理运用自身运营优势开发品牌效能,提升品牌附加值。
随着电商平台的崛起,黄骅旱碱麦的播种、雨养、收割、磨粉、制作等各个环节也通过直播平台展现在消费者面前。他们将产品与当地田园美景相结合,丰富了消费者与地方区域品牌相关联的情景体验。如2023年的冬枣采摘期,在渤海新区黄骅市的古贡枣园里,园区通过网上现场直播的方式全力推介冬枣、旱碱麦、梭子蟹三种本地特色产品,直播获得商家和游客的一致好评,成为线上直播与线下互动密切配合的一次有益尝试。
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零售方式快速更迭。通过对物流、用户数据等信息方面的探索,使得这些产品能精准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农产品本身具有复购率高、需求高、用户黏性强的特点,农产品企业利用电商平台和大数据技术收集和分析用户的消费情况,不仅能够克服农产品不易保鲜的难点,还能对供应链上的技术手段进行改造再升级。
旱碱麦产品主要通过“线上+线下”的模式销往全国,为提升发货时效,沧州快递企业提升了服务效能,积极进村、进厂,实现相关产品“零距离”发货。同时,旱碱麦加工与制品创新研发中心研发出的专业技术,成功将面花的常温货架期从原来的一两天延长至七天以上,更好地适应了快递运输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