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黄浦江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11月5日,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开幕。作为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进博会从2018年以来年年举办、从未间断,已经成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平台、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仅要年年办下去,而且要办出水平、办出成效、越办越好。”习近平主席对进博会寄予厚望,对中国推进高水平开放作出重要部署。
从“头回客”到“回头客”,以进博为媒,中国正与世界双向奔赴,挥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共赢发展新画卷。
■ 中国大市场,世界大机遇
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又一次迎来四海宾朋。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由中国主办,世界贸易组织等多个国际组织和众多国家共同参与,不是中国的独唱,而是各国的大合唱。”6年前,习近平主席在首届进博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的鲜明宣示,依然在本届进博会上回响。
这是一组组“含金量”十足的数据:
——前六届进博会已有近2500项代表性首发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亮相,累计意向成交额超过4200亿美元。本届进博会上,又有400多项代表性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集中展示;
——贝宁、布隆迪、莱索托、马达加斯加、纳米比亚、挪威、斯洛伐克等7国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今年,国家展迎来了新伙伴;
——186家企业和机构连续7年参展,不少知名企业已经签约了第八届进博会。
正如李强总理在本届进博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如果说首届进博会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单向邀约,之后的每一届便是中国和世界双向奔赴的共同约定,反映了大家对开放合作的共同心愿。
本届进博会,吸引了全球约3500家企业参展,包括297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还有来自多国近800个采购团体参展与会,数量创历届新高。
世界经济增长乏力背景下,进博会迸发勃勃生机,凸显与会各方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和信任。
■ 共育新质生产力,共助高质量发展
当前,中国正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步伐,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
本届进博会首次设立新材料专区,升级创新孵化展区。行走在形似“四叶草”的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可以明显感觉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氛围更浓、成色更足。
“中国正以新发展理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与江森自控的发展战略高度契合,我们也将继续扩大在中国的生产和研发布局。”江森自控亚太区总裁朗智文告诉记者,每次参展都能感受到进博会的新鲜活力。
言必信、行必果。中国在此前六届进博会上宣布的一系列举措,正在落地显效。这些举措为各国搭乘中国创新发展的“快车”“便车”提供了广阔空间。
“中国愿意进一步开放超大规模市场,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我们深感振奋。”辉瑞中国区总裁彭振科透露,未来五年,辉瑞将继续投资10亿美元,在加速创新、提高诊断能力和治疗标准、促进本土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用实际行动践行扎根中国、深耕中国的承诺。
从“在中国为中国”到“在中国惠全球”,越来越多跨国企业不仅将中国作为出口地,也作为重要的投资地、创业地,助力中国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同时,也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能。
■ 锚定经济全球化,推进包容性增长
世界开放现状怎么样?全球经济治理往哪儿走?是零和博弈还是互利共赢?5日下午,第七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中一场聚焦开放的分论坛,吸引了众多政商学界代表的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宇燕在《世界开放报告2024》发布会上表示,世界开放成效不及预期,但包括新质生产力、“全球南方”觉醒、主要多边国际机构助力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等世界开放的“涓涓细流”正顽强汇聚。
进博会不仅是促进全球贸易的纽带,也是汇聚全球经济治理真知灼见的桥梁。
作为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进博会“惠全球”的大合唱里一个都不能少,一国都不能掉队。
本届进博会支持37个最不发达国家参展,提供120多个免费展位,扩容非洲产品专区,并举办全球南方可持续发展与中非合作分论坛……中国以实际行动为最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打开新的机遇之门。
埃及企业家协会执行董事穆罕默德·优素福说,进博会让更多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受益,体现了中国以开放姿态与全球南方国家共享现代化经验和发展成果的真诚愿望。
坚持开放,扩大开放,提升开放。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弱肉强食、赢者通吃是一条越走越窄的死胡同,包容普惠、互利共赢才是越走越宽的人间正道。”习近平主席在首届进博会上的深刻论断,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同心声。
据新华社上海11月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