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乾隆年间,在东光县城西大运河畔的码头镇,有一个文士叫金崙,经过科举考试获得了贡生的功名。金崙家属于当地豪富之家,他平生喜欢赋诗填词,交游广阔,善书法绘画,学识渊博。他在运河码头附近建造了一座私人花园——汇芳园。
汇芳园一部分和南运河的河岸大堤相跨连。登高望远,可以观赏大运河畔的四季景色,春华秋实,物阜民丰瓜果香;可以瞭望河面上波起浪伏,舟来楫往,芳草斜阳帆带影。
既名为汇芳园,园内当然少不了名花佳卉。据清代东光籍码头村文士王本仁所写《春夜宴集汇芳园序》记载,汇芳园内,种植有桃花树、李花树、梨花树、杏花树等,每种花树都有几十株。这些花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枝丫交错,遮天蔽日。这些水果花树,主要是为了观赏花卉而种植,不经修剪,有些长长的树干,轻抚地面。
私家园林,自然少不了要摆放一些奇石、美石,以供观赏。汇芳园也如此。文士们在此宴饮雅集时,倚石布席,觥筹交错,大快朵颐;诗词歌赋、吟咏唱和、流连美景,实为当时东光文坛一大盛事。
这就是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东光县有史记载的第一个文人社团——汇芳园诗社。参加汇芳园诗社的成员有金崙(号逸仙)、王守正(号天香客)、王本仁(号雪月山人)、马德称(号傲翁)、马春坊(号渔庄)等十余人,都是东光本土的文士举子。
既然结社,自然少不了雅集诗会。
王本仁《春夜宴集汇芳园序》里写道:“辛酉五月,余返旆钧阳,复得与傲翁、天香客觌面。至十月,更喜接逸仙颜。萍蒂蓬根,风中猝合。”
文中提到这次汇芳园诗社的雅集活动时间是嘉庆辛酉年,也就是嘉庆六年(1801年)。这次雅集的地点是在钧阳。“钧阳”是何地呢?经过查询考证,王本仁文章里的“钧阳”指的是现在河南的禹州市,地处河南中部的一个省辖县级市,目前由离它东部不远的许昌市管辖。禹州市在金元明三朝,叫作钧州。宋代五大名窑和名瓷之一的“钧窑”和“钧瓷”,就出在这里。这里还有著名的钧阳宫建筑遗迹。当地有“先有钧阳宫,后有禹州城”之说。在明代万历年间,因为要避讳明神宗朱翊钧的名讳,才改称为“禹州”。
王本仁在晚年写过一首《题风竹画扇》的诗:“写成竹数竿,恰与西风遘。碎影乱苔痕,清响杂泉溜。昔年客古钧,丛篁秋渐瘦。恍倚对山楼,新凉满襟袖。”诗里“昔年客古钧”句中的“古钧”,指的就是钧州。而“丛篁秋渐瘦”,竹林丛丛,也是黄河以南常见的景物。这时候,王本仁以“远游子”的身份客居在禹州城。但文章里没有提他客居禹州的原因,很可能是给某个官员做幕僚。
这次“钧阳雅集”只有四位汇芳园诗社的成员,即王本仁、马德称、王守正和金崙。他们既是汇芳园诗社的骨干成员,又是年龄相仿的发小朋友。这次雅集是由王本仁发起,并邀请其他三位远道而来参加的。金崙更是迟了5个月才赶到禹州城,因为他是从千里之外的京城赶来,距离较远的缘故。
春天里盛开的梨花,夏日里飘香的荷花,秋冬里摇曳的芦花,都可以成为汇芳园赛诗会的主题,或歌咏、或言志、或抒情。也许,就像今天我们诗社里经常举办的“分韵”雅集,一句唐诗宋词里的名篇名句,便拈来为韵,或五言、或七律、或填词,即可妙笔生花,佳作连连。
“寻胜月明初,梨花画不如。几枝横野水,积雪失村庐。影定微风里,香凝小雨余。自然饶逸韵,端称雅人居。”王本仁流传至今的一首《梨花》诗,或可见一斑。
白驹过隙,几十年的时光荏苒,汇芳园诗社的十余位成员大都已作古。当年跟随父亲马德称参加汇芳园雅集活动时,还是翩翩少年郎的马春坊,已然变成了两鬓苍苍的老人。他利用人生余下的不多时光,广泛收集和整理了汇芳园诗社的部分诗歌,并编纂成书为《汇芳园诗社存稿》。他在这部书序言中写道:“汇芳园,逸仙别墅也。地跨河干,名花丛集。吾里父执辈时,相与游宴。其间,叠相唱和,盖已数十年矣。会是园者,曰醉香居士,曰虚中叟,曰雪月山人,曰癯道人,曰清心子,曰傲翁,曰逸仙,曰万花轩主人,曰缘天居士,曰天香客。徜徉诗酒,共畅天怀,与古竹林之游兰亭之会,殆有同情焉……”
绵延千里的大运河漕运,带来了沿岸村镇的经济富庶与文化繁盛。大运河日夜奔流不息的浪花,滋养着两岸文人才子们的诗心、诗性与诗情。千百年来,战乱频发,许多文学作品和文史资料都在战火中灰飞烟灭,那些在大运河岸畔孕育的乡土诗人和诗社,许多都已无从考证,思来不禁令人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