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沧州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引进了多家高校研究院。一批研发人才随之来到沧州,在各自领域推动着相关产业技术的发展。
把愿景变成现实
“刚到这里时,周围是一片荒地,长满了芦苇。”望着眼前的5G+数字工厂,河北高大永恒塑料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大永恒公司)总经理樊林感慨万千。
樊林是贵州人,因相关项目与高大永恒公司结缘。“公司关于5G+数字工厂的愿景让我留在了这里。”樊林认为完成这件事有挑战更有价值。
走进位于渤海新区黄骅市中捷产业园区的高大永恒公司,万余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内,12个生产单元的设备正全速运转,自动供料、自动组装、智能物流……车间基本实现了自动化。
“无人车间”带来的效果显而易见——生产效率提升30%、生产周期缩短30%。“我们拥有30项专利,让5G+数字工厂的愿景变成了现实。”樊林说。
在位于河间经济开发区的高动态导航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河间实验室,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查春青正和学生一起做实验。今年5月,他们与河北上善石油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善石油公司)签订了固井工具测量仪器研发合作项目,现在正对项目的细节进行修改。
查春青团队的技术成果大幅提高了上善石油公司的产品性能。“在我们研发的钻井提速技术加持下,钻头在硬地层的破岩效率提高30%。”查春青说,“上善石油公司当时计划进入石油钻井领域,我们团队的科研成果解了对方的燃眉之急。”
如今,上善石油公司加速产品更新迭代,与查春青团队的合作项目达到3个。
事业重新起步
在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京津冀·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内,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沧州分公司总经理刘学明兴奋地向记者介绍:“我们生产的原料药目前已有9个产品获批上市,公司去年的产值首次突破2亿元。”
刘学明是北京人,去年,他来到沧州担任沧州分公司总经理。“总公司对沧州分公司的期望很高,把新生产线、新产品放在这里,让我们有压力更有动力。”刘学明说。
生产线运行前需要调试,为此,刘学明协调全集团的专家来到沧州分公司,把调试时间从预期的2个月缩短到1个月,加快了项目进度。“在沧州这个全新的‘战场’上,我要去牵头组织产品研发、市场适配等工作,统筹安排好研发生产。”
对于樊林来说,建设一个5G+数字工厂,同样是件有挑战的事。
5G+数字工厂建设中,筛选供应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关系到项目能否顺利进行。樊林和团队用了6个月的时间从100多家供应商中筛选出了20多家,完成了适配工作。在此过程中,他们对所有供应商的方案进行评估,综合考量其技术、成本及交货能力等,还要进行实地考察。
人才是数字化工厂建设的关键,由于本地缺少自动化、智能化、先进工厂管理方面的相关人才,樊林只能自己培养。他去南方优秀企业学习、请来专家培训,逐渐充实了人才队伍。“在管理上,多点耐心多点鼓励,能更好地把大家拧成一股绳。”樊林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环境与人才相互成就
“原料药原来在北京生产,还只是总公司的边缘业务板块,产量只够在企业内部消化。如今,沧州分公司的原料药业务一跃成为总公司的主营业务板块。”刘学明说。
为满足众多医药企业的研发需求,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了南开大学—沧州渤海新区绿色化工研究院。去年,研究院分析测试中心顺利通过了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这意味着,园区从此有了权威检测机构,将为企业节约药品送检的时间成本,加快企业研发进度。
“公司的部分研发样品以前邮寄回北京检测,往返得好几天。现在药品检测在绿色化工研究院分析测试中心就能完成,而且当天就能拿到检测数据。”刘学明说,这些便利条件让他们的研发生产更加得心应手。
对于查春青来说,团队的一个个科研项目顺利落地转化,离不开高动态导航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河间实验室这个平台。
“实验室为我们的合作提供了平台。”查春青解释说,他们的研发偏向学术性,在和企业合作过程中,会及时调整方向来满足企业实际需求。实验室落户河间后,他们有了科研场地和实验设备,科研效率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