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康玉刚,今年54岁,是《沧州日报》的忠实读者。
记得我第一次和《沧州日报》接触,还是在30多年前。那时我刚考入沧州师范专科学校(现沧州师范学院),学校组织大家到本地一家企业参观学习。颇受触动的我回来后将感受记录下来,整理成一篇文章,邮寄给了报社编辑部。
那是我第一次投稿,虽然稿件最终未被采用,但是我并未因此气馁。我还是将这张新闻报纸作为增长知识的重要平台,每天坚持读报,研究学习编辑、记者写作采访的技巧。为了学以致用,我还加入了学校的校园通讯社。
1989年春天,著名评书演员刘兰芳来沧州演出。我有幸和报社的记者一起采访刘老师,也因此学到了很多采访技巧,这让我受益匪浅。20多年后,我还应报社编辑之邀,把当年采访刘兰芳的经历记录下来,写了一篇题为《难忘那次采访》的作品。这一次,稿件终于被《沧州日报》采用,这令我激动万分。
参加工作35年来,我当过人民教师、乡镇干部,也在沧县县直部门工作过。工作之余,我一直喜欢读《沧州日报》,并把为报社撰写新闻稿作为一项“分内”工作。
每次接触到基层一线“沾泥土”“带露珠”的新闻故事,我都会及时将它们记录下来,并写成新闻稿件投递给报社。经过报社编辑润色,我发表在报纸上的作品越来越多。看着那些好人好事被更多人所熟知,我非常自豪,写作的劲头儿更足了。
现在,坚持新闻写作已经成为我日常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基层工作遇到的各种事情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写作也为我不断打开工作新局面创造了条件。为了写出高质量的新闻稿件,我常常到报社编辑部“取经”,因此和很多编辑、记者成了朋友。
2003年底,我调到沧县大褚村回族乡工作。一次在东辛庄村走访时,我了解到当地有一位名叫王大鹏的企业负责人致富不忘乡邻,自掏腰包为村里修路。我感到这件事充满了正能量,非常值得宣传,于是详细了解情况后,写成了新闻稿件《王大鹏修成致富路》。稿件很快发表在《沧州日报》上。后来,乡里的同事们都知道我擅长挖掘新闻、写新闻作品,他们一有线索都会第一时间告诉我。
《沧州日报》为我搭建了一个成长的平台,我凭着努力,写作水平不断进步。虽然这些年我的职务几经变化,但是“沧州日报通讯员”是我不变的“身份标签”。
如今,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推进,《沧州日报》也与时俱进,打造了报、网、屏、端、微等多个信息发布平台,这让我看报、及时了解身边各种变化更加便捷。
《沧州日报》陪伴了我的成长,提高了我的工作能力,和我亦师亦友。今后,我还会继续通过《沧州日报》讲好发生在我身边的每一个好故事。
周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