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4日
第06版:06

新大运河散文

岳 庙

史丽娜

史丽娜,沧州市作协散文委员会主任。评论及散文作品发表于《作品》《美文》《当代人》《散文选刊》《天津文学》等刊。荣获第四季刘勰散文奖,出版有散文集《散步的路口》等。

时间是历史的外壳。河流是流动的路,会引领流浪的人回家。

村名由大白杨桥演变为大白洋桥的村庄,看似没有知识含量,却让人有出乎意料的发现。去寻访张氏祠堂时,意外被一座岳庙吸引了脚步。岳庙,没错,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庙。对于岳庙,大多人的记忆都停留在开封朱仙镇、河南汤阴和广州、杭州,并不知道这个运河湾里的岳庙因何而来。

岳庙坐北朝南,被簇拥在民居之中。如果不是高过民居一头的灰瓦翘檐;如果不是红漆大门两侧“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的镌刻;如果不是庙前明代的砖雕荷花、祥云瑞兽渗出历史的气息;如果不是上马石、下马石及石狮子的年代感,谁又会想到,神像曾是位在南宋战场上血衣裹身的英雄。许多疑问随着暑天密集的汗珠淌下。

碰巧大白洋桥村大集。正是瓜果丰收的季节,大集的热情和小暑的温度一样高涨。岳庙门前的这条街上,杏梅梨桃和土豆茄子辣椒的叫卖声一直向着运河延伸下去。

岳庙红色影壁墙后的忠孝堂内,岳飞手持宝剑坐于中间,岳云、岳雷各执枪锤站立两旁。身后“还我河山”四个大字,让人想到那杆“岳”字大旗和簇拥在大旗下的将士们,衣衫被冬日咆哮的寒风撕扯着。马蹄声声,宿鸟呜咽,这一门忠烈,生逢乱世,危嶂绝地中拼死杀敌,却惨死于奸佞的谄媚和当权者的懦弱。

岳庙墙壁上,有一段岳飞手书的《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无奈、无助和不屈在字里行间化作坚强,支撑着那颗破碎的心。

宋绍兴戊午年(公元1138年),中秋节前的一天,岳飞行经南阳,夜遇大雨,宿于武侯祠内。他无法入眠,秉烛研读墙壁上诸葛亮的诗赋和出师表,以及历代先贤赞颂诸葛亮的文章。想到自己当下的处境,不觉泪如雨下。他坐以待旦,以期智者指点迷津。第二天一早,道士献茶,拿出纸笔请他题字。岳飞挥泪走笔,手书的前后《出师表》,一气呵出心中郁闷。英雄,怒剑出鞘,应斩践踏国土之徒。即使有泪,也是灵魂泣血的震慑。

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带领岳家军挥师北上,再次进入了战争和历史的纵深地带。然而,一场阴谋正在酝酿。性格懦弱的宋高宗在奸臣的调唆下一日间“十二道金牌”飞奔而至,只一句话:班师回朝。两年后,名留史册的“莫须有”之罪名,让岳飞与其长子岳云、女婿张宪一起被害。巧合的是,岳飞被害的地方叫风波亭,这场历史的风波吹掉了南宋天空一颗忠胆之星。南宋的天空暗淡下来,山河垂泪,百姓呼号。不知道这场风波算不算大宋的一个转折点。如果岳飞还在,南宋的命运将会怎样?如果岳飞还在,南宋的百姓定会少流离多安逸。或许,历史只能安排他到此为止。在他十多年与金军的对峙中,大小战役上百次,无一败绩。他是个执着的人,如此下去,奸邪之人便没有出头之日。历史便无法把教训留给后人。如果他还在,南宋就没有机会快速衰败下去,或许137年后就不会出现陆秀夫抱幼主赴海的惨状。

也好,岳飞终于有机会从历史走到族谱中来休息。可是他的后人却开始了生与死的角逐。他们生活破碎、贫瘠、被追杀、逃亡、隐姓埋名。或许因为“岳”字的与众不同,这座“高大的山”岂能就这么销声匿迹?生命的消亡一直在提醒着他们精神的觉醒,即使苟延残喘,也要划出另一种生命轨迹。他们开始了又一种创世纪的人生。

这些,隋唐大运河记得,永济渠记得。

隋炀帝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轰轰烈烈的水利工程——隋唐大运河,它的前身就是永济渠,现在叫卫河。隋炀帝没有想到,这条河流过河南汤阴,会晤了一个名垂青史的英雄——岳飞。岳飞也没有想到,多少年后,又是怎样的因缘巧合,他的子孙会辗转来到京杭大运河畔的大白洋桥村,临水而居。

80岁的村民岳居廷是在运河边长大的,岳家的故事在大运河上飘来荡去,有增无减。他捧出五大本岳氏家谱轻轻放在桌上。翻开家谱,首先是:岳母家训——尽忠报国。这四字家训,也是岳氏一门的家训。岳居廷说,当初,岳母在岳飞后背所刺的并非“精忠报国”,而是“尽忠报国”。皇上为褒奖岳飞,赐他一面旗帜,旗上写有“精忠报国”,后来人们便把岳飞后背的字传成了“精忠报国”。

岳氏家谱记载,大白洋桥的岳氏为岳飞第五子岳霆的后人。岳飞平反后,后人读书进仕。明永乐二年(1404年),其第十一世传人岳权率子孙从湖北黄梅来到这儿,有水有树有运河,像极了有淇河、卫河的家乡。此心安处即为家。岳居廷说岳氏是大白洋桥的大姓,现有3000多人,目前已传到36世,自己是第27世。岳氏子孙以大白洋桥为中心,开枝散叶。在每年阴历二月二十五岳飞诞辰日,大运河沿岸的天津、河北、山东三地岳飞的后人会齐聚岳庙,举行三地联宗仪式。

这座始建于明正德十年的岳庙,在500多年的时光中威严依旧,后人把对岳飞的崇敬融入对每一块砖瓦的修缮中。围着岳飞的石像转了三圈。一群鸡雏在母亲的带领下从石像旁叽叽喳喳地走过。岳氏子孙们在石像旁或站或坐,说着身边或远方的事。他的三千后人用现世的安稳告慰着他。那些他从未拥有过的生活他们每天都在拥有。他的子孙,文武兼备。他三子岳霖的儿子岳珂做了文官,他所著的《桯史》用与他爷爷同样的故事揭露了大宋朝野的黑暗和懦弱。运河畔,似乎还有《北风紧》的梆子声隐隐传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的儿郎像他一样自信从容,从运河出发,冲上战场。岳如林、岳纯信、岳国和、岳桂文,岳家儿郎,一村七烈士,像七盏灯,照耀着大白洋桥村的岳氏家族。这些,或许是对岳飞最好的慰藉。

岳飞说:“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可以想象贪腐者面对这句话时的惊恐。流芳百世的永远是那些不善言辞,但他的一句话放置若干年仍然熠熠生辉的人。

在《满江红》这部电影上映后,岳飞热一度掀起高潮。《满江红》的曲子更是在大街小巷传唱。人们从运河两岸齐聚到岳庙的忠孝堂前,发出先人的声音: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

历史残忍,活生生把一个血气方刚的英魂留在了那个血腥的年代。他还未从南宋百姓的哭声中转过身来。他还来不及坐下和他的家人吃一顿团圆的晚餐。也许,历史又不忍心他太过操劳,连河水也不忍看着他的一腔热血一点点耗于无妄的抗争,让他多一些时间享受他还未曾享受的时光。

生命止于38岁的岳飞,已在大白洋桥村人心中活了920岁。不管他被追谥为穆王还是封鄂王,在大白洋桥村,他就是岳姓的先人——英雄岳飞。历史为他安置了原乡,大白洋桥村的子孙在大运河的臂弯里为他建造了故乡。他忧郁的目光已被他的后人爱抚了千万遍,他的子孙每天与他对视后便把他的目光衔接向远。

他可以放松下来了。

还应该告诉他一件事:在大白洋桥村,“岳”发音是“yao”,四声。

2024-11-14 新大运河散文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46073.html 1 岳 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