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树大开枝,儿大分家。大多数儿女长大后,都会自立门户,组建自己的小家庭。然而,在献县张村乡河堤村,有一个50多口人的大家庭,47年没有分过家,兄弟间互帮互助,和睦幸福,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他们就是李东坡、李庆坡、李庆贺、李庆茂、李庆友一家。
长兄如父
在献县张村乡河堤村,打听李东坡的住处,可能有人不知道,但一问“40多年没分家的老李家住哪”,几乎人人皆知。在热心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李家的老大李东坡的家。院子不大,但被打理得井井有条、干净整洁。
“俺叫李东坡,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虽然年近古稀,但李东坡身板笔直,说话沉稳、睿智。
说他是李家的“大家长”,一点都不为过。
李东坡69岁,兄妹六人,他排老大。早些年,家里日子不好过,他早早就出去打工了。挣了钱,自己分文不留,全都交给父母保管。父母去世后,一家人的钱又都交到了他手上,像是约定俗成的规则一般,几十年没有变过。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推进,当时正在北京打工的李东坡,也嗅到了机遇。
“那时候,俺四个弟弟别说结婚了,连间像样的房子都盖不起。可把俺爹娘愁坏了。”作为家中老大,李东坡深感责任重大。
为了摆脱贫困,李东坡什么活都干,包地、打井、养牛,帮着二弟盖起新房,看着他结婚,又继续供三弟、四弟、五弟,直到四个弟弟都娶妻、盖房,李东坡才稍微松了口气。但这并不是他的目标。
村里人都说:“亲兄弟,明算账,合伙生意难长久。”但李家的兄弟们,却用实际行动打破了这一说法。
40多年间,五兄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他们包地、办厂、养牛、跑工程,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挣的钱都交到李东坡手中。每年年底,李东坡拿出账目表,将一年的收入和支出公开。几十年来,兄弟几人无论谁挣钱多少、贡献大小,在这个家里,钱都是平均分配。
每当提起这段创业历程,李东坡总是感慨万分:“我们五兄弟,就像五根手指,虽然长短不一,但握在一起,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说起大哥,四弟李庆茂尊敬又佩服:“大哥快70岁了,每天比我们还忙。二哥包着1000多亩地,他每天都过去帮忙;三哥养牛、开吊车,他时常关照;俺家办厂,他帮着跑关系、拉买卖;五弟干工程,他也跟着操心。这些谋生的路子,都是大哥带着俺们干起来的。”
这些年,谁家遇到难事了,找大哥,谁家闹矛盾了,也来找大哥,李东坡就是李家的“主心骨”。
兄弟齐心
李家的和谐不仅体现在事业上,更体现在对父母的孝敬上。2005年,李东坡的母亲因病住院,五兄弟轮流照顾,没有半句怨言。
“那时候,我们五兄弟商量好,无论多忙,都要抽时间照顾母亲。”李东坡回忆,为了给母亲提供更好的医疗条件,他们兄弟几人四处奔波,寻医问药,在村里被传为佳话。
在李东坡看来,李家的家风是“遗传”的,他们只是学着父母的样子、做着相同的事情而已。
李东坡说,他的父亲兄弟四人,当年也是这样。虽然日子过得不富裕,但大家齐心协力,都孝顺父母。
李东坡的妻子是一位贤内助,不仅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和妯娌们相处得也像亲姐妹一样。
李东坡的三弟李庆贺,几年前妻子去世了。当时,他年纪大了,儿女都已成家,每天围着家里的买卖转,忙得他连口热饭都吃不上。李东坡和妻子看在眼里,直接把三弟接过来,吃住在自己家。
在李东坡家吃饭,是兄弟几人共同的年少记忆。
“大哥结婚时,俺们还小。大嫂不仅要伺候俺爹娘,还得照顾这一大家子的吃喝。把俺们几个兄弟照顾得无微不至。”李庆茂说。
这份恩情,令四个兄弟铭记。每年过年,他们都会给大哥、大嫂磕头行礼,表达心中的感激。
李东坡的二伯家日子过得拮据,儿子做生意赔了钱,还落了一身病。落魄时,李东坡带着兄弟们前去探望,不仅给这位叔伯兄弟买药治病,还出钱打理了二婶的丧事。
“每年过年,大嫂都要去这位叔伯兄弟家包饺子、蒸包子,安排妥当才离开。这两年,兄弟年纪大了,就直接接过来跟我们一起过年。”李庆茂说。
为什么李家人团结又无私?
李庆茂道出缘由,大哥、大嫂以身作则,为全家人树立了好榜样,兄弟们也从不计较得失。
和谐大家庭
为了经营好这个大家庭,李东坡常常告诫兄弟们:“一家人要团结,多奉献,少计较。”
李家的晚辈们也深受长辈们的影响。他们不仅在学习上刻苦努力,在工作上也兢兢业业,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几十年过去了,李家几个小家庭盖起了新房,还都在县城里买了楼房,但李东坡和四个兄弟始终没搬出过这个村。他们的心连在一起,他们的根始终在河堤村。
兄弟们之间也有意见相左的时候,但从来没有红过脸、吵过架,有事大家一起商量,就像燕子衔泥筑巢,齐心协力经营着这个大家庭。
每当提起李家,村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他们是一个和睦、团结、向上的大家庭。
李东坡常说:“一家人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正是有这种精神,李家才能在40多年里,始终和谐、团结。
让兄弟几人印象深刻的是,只要是家里的事情,李东坡都会主动揽下。每年过年,这位大哥会自己出钱准备好一大家子的年货。“这是一笔糊涂账,大哥总是付出得多一些。”
而李东坡却并不在乎。他觉得,只要一家人其乐融融,家人幸福,“糊涂点”也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