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1日
第06版:06

序跋

序《岁月静好》

高海涛

8月22日,我正在看《“新大运河文学”呼之欲出》的报纸大样,窦高山打来电话说,他快奔六十的人了,决定把以前写的闪小说、小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结集出版。用其中的《岁月静好》作为书名,为他写作过的半生留下个浅浅印迹。想让我为他这本书写个序言,他说起话来,仍然那样木讷而真诚。我没多加考虑,也没刻意谦虚,一口应承了下来。

认识窦高山,通过小小说《牛记者》。那时,我负责的《沧州日报》文学副刊刚刚举办完“亚龙杯”全国小小说大奖赛颁奖典礼,著名作家王蒙,小小说倡导者杨晓敏,以及著名小小说作家孙方友、刘国芳、芦芙荭、王海椿等都来了沧州,王蒙欣然题写了《沧州日报》文学副刊“新绿”的刊头。

就是1995年的那个“亚龙杯”,让《沧州日报》文学副刊一举成名,稿件纷至沓来,每天都要收到三四十件小小说来稿。那天,我拆开一封来自青县青牛镇的信,是窦高山写的《牛记者》。这篇小小说以其生动的情节、鲜活的人物和深刻的主题,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让我感受到了故事的趣味性,更让我在欢笑之余,思考了许多关于人生、梦想和真实性的问题。

《牛记者》在《沧州日报》发表后,时任沧州市文联主席魏新民写了《幽默隽永浑然天成》的评论,很快《微型小说选刊》也选载《牛记者》。于是,我开始关注窦高山这个名字,在《新聊斋》《金故事》《河北人口报》上经常会出现,《沧州日报》就更不用说了。

后来,好多年没有了窦高山的消息。一天晚上,快十点了,接到了他的电话,问我《无名文学》一个编辑名字。是相裕亭向他打听,相裕亭是一位不忘每个责任编辑的作家。他的《盐河旧事》系列小说,以写人物见长,独树一帜。2020年10月10日,相裕亭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卖羊》最初“卖”到河北一户“人家”(高海涛那)并叩开了《小小说选刊》的门。我很感动,现在还保存着这个截屏。

窦高山也是以写人物见长,这些作品大多以大运河畔的一个小村庄为背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生活场景,将人带入一个充满温情与沧桑的世界。在这里,有勤劳朴实的农民,有机智勇敢的猎人,有善良温柔的村妇,也有狡黠风趣的乡绅。他们的故事,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一条关于人性、情感与命运的河流,缓缓流淌在读者的心田。

虽然,窦高山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写出一个个独立的故事,然而,如今整体成册后,独立的故事又紧密相连,共同构建了一幅完整而丰富的乡村社会图景。从“龙王爷”与“虾米精”的诙谐对话中,我们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幽默与智慧;从“关大肚子”与“刘歪嘴”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善良与宽容;从“孙裁缝”自学成才的艰辛历程中,我们体会到了坚持与努力的力量;从“三少爷”的神奇眼睛和英勇事迹中,我们领略到了智慧与勇气的光辉。

窦高山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将每一个人物都鲜活地跃然纸上,他们的言谈举止、生活习惯乃至心理状态,都透露出浓厚的乡土气息。作品中多次出现的麦田、运河、打麦场等场景,更是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之上,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真实与美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中对“考姑爷”这一传统习俗的描绘,不仅展现了乡村婚礼的独特风情,更通过这一习俗揭示了乡村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家庭观念以及劳动力分配等问题。通过准姑爷在麦田中的劳作,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乡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更能体会到那份淳朴与真诚。

窦高山在展现乡村生活与人性光辉的同时,也深刻反思了社会变迁对乡村社会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乡村社会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然而,这种变革并非一帆风顺,它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作品中多次提到运河沿上将建公园、发展旅游项目等情节,这既反映了乡村社会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转型与发展,也揭示了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如何平衡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如何确保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同时,窦高山还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和人物命运的变化,揭示了社会变迁对个体生活的深远影响。如大哥考上大学后成为全村人的荣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活的变迁,他与家乡的联系逐渐减弱;“虾米精”等人在面对生活困境时的无助与挣扎等。这些情节都让我们深刻感受到社会变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总起来说,这是一部充满乡土气息与人文情怀的文学佳作。它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情节展现了运河边村庄的百态人生和社会变迁的复杂面貌,同时深刻挖掘了人性的光辉和社会问题的根源,在艺术手法上也表现得很出色。这部作品不仅是对乡村生活的真实再现和深刻反思,更是对人性、情感与社会变迁的深刻探讨和生动诠释。它让我们在感受乡村生活美好与艰辛的同时,也引发了对社会变迁和人性问题的深刻思考,不仅是对过往的一种记录与缅怀,更是对未来的一种启示与鼓舞。

是为序。

2024-11-21 序跋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46742.html 1 序《岁月静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