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钻头装上传感器,突破外国的“卡脖子”技术,工作人员可即时了解设备在几千米深地下的工作状态;用新材料制成的高性能中空纤维膜,在海水淡化、净水提纯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用新材料制作的防护产品,比某国际品牌的防护效果还要高出30%……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沧州企业通过技术升级,不断研发出新产品,替代了进口产品,在市场上也赢得了更多话语权。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沧州一些地方或企业与京津知名院校合作成立各类产业研究院,将高校的优质研发资源“嫁接”到沧州特色产业,使更多的研发成果在沧州转移转化,推动着特色产业不断升级。
新技术的应用、新产品的诞生,使更多的企业有底气参与国际竞争,实现了到海外市场淘金。
市场环境不断变化,倒逼企业不断创新提高竞争力。今年,我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进一步缩减,在制造业领域实现了“清零”。这意味着外资企业将和国内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在更多领域同台竞技。环境的变化对国内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对新情况,国内制造企业不妨把外资企业当成“鲶鱼”,利用“鲶鱼效应”,倒逼自己进一步创新。“鲶鱼效应”原指在沙丁鱼鱼群中加入几条鲶鱼,沙丁鱼会变得更为活跃,减少了因缺氧而死亡的情况。其引申的含义则指的是引入外来竞争者,激发原有成员的活力和潜能,提高整体效率和创新力。从这一层面上看,引入竞争者有着积极意义。
企业要做的就是把创新作为底色,不断“升级打怪”,通过与高校合作,利用高校的研发资源,进入新赛道,跑出加速度。